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千年古刹将恢复风貌复建大雄宝殿

来源:新快报 发布时间:2020-03-12 11:05:59 访问量:- 【字号: 打印 分享到:

  广州华林寺拟扩建,最新保护规划出炉

  新快报讯 记者沈逸云报道 位于广州西关、有近1500年历史的古刹华林寺将迎来扩建。近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布《华林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其中提出,以华林寺为中心近9公顷范围构成了华林寺历史文化街区,未来将扩建寺庙,恢复风貌,包括复建大雄宝殿等寺内建筑,同时延续传统玉器手工艺。

  片区拥有12处文保单位

  其20米范围内限高9米

  根据规划,华林寺历史文化街区规划编制范围南至一边街、景云里,与上下九—第十甫历史文化街区相接,北至长寿路,西至文昌南路,东至康王南路。保护范围总面积为8.96公顷,其中核心保护地带总面积5.9公顷,建设控制地带总面积3.06公顷。两个控制地带新建或扩建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高度分别控制在12米和18米以下,且不得高于街区内传统风貌建筑的高度。

  街区整体保护结构为“三片、多点”。“三片”分别是特色商贸片区、宗教文化片区和传统居住片区。“多点”指分布在街区范围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包括1处省级文保单位锦纶会馆,五眼井、黄宝坚石屋、华林寺罗汉堂、敕封广济桐君庙碑等5处市级文保单位,还有禁赌碑、文昌南路当铺旧址等6处区级文保单位。

  令人关注的是,规划要求,在文保单位5米范围内,保持原环境风貌;20米内,可建总高度不超过9米;30米以内不超过12米;50米以内不超过18米。大雄宝殿复建高度按文物保护规划要求执行。

  按照规划,特色商贸片区保留商业街历史格局,延续传统玉器手工艺。依托锦纶会馆,彰显海丝文化。宗教文化片区保留寺内建筑遗存,通过寺庙扩建、恢复寺院风貌,整治寺庙景观环境,营造浓郁的宗教文化主题。传统居住片区则梳理街巷格局、整治街区环境、适当增设社区服务设施,形成安全、舒适、活力的居住社区。

  而该街区位于十三行-十八甫地下文物埋藏区,则须保护地下文物遗存,街区内进行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以上的建设工程,须按照《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要求,做好考古调查、勘探工作。

  逐步恢复青石板路样貌

  减少社会停车场用地面积

  除了文保单位,该街区内传统街巷的“线”和“网”也被纳入保护范围,名录中有敬善里、鸿昌大街等8条一类传统街巷和宝华北街、华林寺前街等4条二类传统街巷。

  规划明确,街区内不得擅自新建、扩建道路,对现有道路进行改建时,应当保持或恢复传统肌理、道路格局和景观特征。保护现有青石板街巷铺装,在保持历史真实性的前提下,逐步恢复传统街巷铺装。在保持街巷空间尺度的前提下,可适当拓宽风貌较差街段,改善通行能力。

  结合街区整治,还将增加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空间。并且鼓励增强街区凝聚力的节庆或民俗活动,鼓励文化类业态嵌入街区经营,鼓励有影响的文化活动在街区内开展。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地铁8号线北延段设华林寺站目前在建,规划未来也结合轨道交通线,提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强化接驳设施功能。并强化交通需求管理,严格控制车辆的通行权。减少社会停车场独立用地面积,在新增的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中配建地下停车场,满足停车需求。

  传统风貌建筑可改内部

  一般居住建筑可改功能

  根据规划中的保护实施时序,近期将加强街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中期推进街区业态提升及社区微改造,实现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整治环境,完善设施;远期完善街区整体传统风貌保护,主要包括传统街巷风貌整治、长寿西路、文昌南路以及华林玉器商城。

  此外,在规划中,还对该街区活化进行指引。其中建议,分类型保护与活化利用街区内的建筑,鼓励社会和市场的力量参与,优先活化利用公有产权的保护建筑,鼓励私有产权保护建筑功能升级,并建议政府安排年度资金支持街区保护,优先用于文保单位、传统风貌建筑线索修缮、基础设施改善以及民俗活动开展。

  街区内的不可移动文物依法依规修复后,优先作为文化展示功能,发挥公共服务的作用。传统风貌建筑及线索在满足相关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内部进行必要的更新改造,以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允许注入非恶性、能促进街区活力的新功能。一般居住建筑则结合区位特征,适当改变居住功能,赋予新的商业或文化经营价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