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大师操刀“月光宝盒” 变电站成江边一景

来源: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0-04-15 17:32:38 访问量:- 【字号: 打印 分享到:


变电站效果图


陈雄揭秘广州“身边项目大师做”系列的代表作。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 摄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李天研)猎德桥脚一座刚刚开建的约5000平方米变电站,和65.87万平方米的白云机场2号航站楼竟然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之手,是不是有点难以置信?为什么大师也来“烹小鲜”?变电站这类“邻避”设施经过大师之手如何蜕变成珠江边的“月光宝盒”?为此,记者专访了操刀项目的设计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陈雄,揭秘广州“身边项目大师做”系列的代表作。

  为什么接手这个项目?

  在接触猎德桥下这个变电站项目(简称猎桥变电站)之前,陈雄就已经和广州供电局结缘,负责设计棠下变电站。原本只需要修改建筑体量,但考虑到棠下地段的重要性,设计团队尝试重新布局,修改后的方案得到了广州供电局和当时市国规委的认可。

  2018年,广州启动“身边项目大师做”活动,聘请国内外知名设计大师设计口袋公园、公厕、垃圾站等市民身边的小项目,通过大师之手输出精品,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猎桥变电站就是这些小项目的其中之一。项目位于猎德大桥北延线西侧,临近新中轴线,南倚珠江,远眺广州塔,在城市休闲慢跑道旁的滨江绿地内,建成后将为珠江新城片区提供电力输送。

  因为变电站位置的特殊性和敏感性,“身边项目大师做”团队决定向白云机场航站楼、广州亚运场馆的设计师陈雄大师抛出橄榄枝。“项目组织单位邀请我的时候,当时正在做棠下变电站,同一个业主配合起来效率更高,这件事情可以说是机缘巧合。”陈雄说。

  变电站也可人见人爱

  变电站在人们眼中是“厌恶性”市政设施,猎桥变电站就因为周边居民的意见,从原来的猎德桥东侧挪到西侧。在刻板印象中,说起变电站不少市民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灰色的围墙、不可靠近的安全警示。

  从建筑的角度来说,传统的变电站与一般的公共建筑、居住建筑不同,它具有纯粹的功能性——没有人在里面。在陈雄看来,变电站其实是个构筑物,可以在配合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有品质的形象营造。

  “从城市的角度来说,猎桥变电站位于珠江新城一线的景观区域,在景观方面应有特殊的考量。”陈雄说,“从公众的角度来说,珠江边的变电站可以是对电力设施进行展示、科普的窗口。”

  为此,陈雄在传统变电站强调单纯“功能性”的基础上,为猎桥变电站增加了“公共性”和“科普性”这两个创作关键词,把城市景观、市民活动纳入考量,希望变电站转变成人们愿意来走一走、看一看、品一品的城市滨江景观。

  变电站如何变身开放建筑?

  猎桥变电站被称为“月光宝盒”,银白色的外立面,白天柔和轻盈,夜晚玲珑剔透,一改传统变电站灰色沉闷的面貌。这身“衣服”是再三比选后的结果,陈雄说:“立面我们采用穿孔铝板,让变电站有一种半透明的感觉,产生视觉上的延伸感,加上场地的景观处理和夜间照明,形成开放、轻松的形象。”

  “月光宝盒”的形状也经过了优化。原本变电站的造型南高北低,高的部分面对江岸。“我们调整为南低北高、层层退台的建筑形态,临江部分稍微低一些,体现对环境的尊重。”陈雄说。

  “宝盒”内部,设计团队创新性地增设电力活动展厅:在一楼做了一个玻璃展示面,可以零距离看到变电站的设备;二楼植入展示功能,可举办科普活动,给中小学生参观,现场讲解变电站是如何运作的。

  在第五立面(屋顶)还有“点睛之笔”——一个对公众开放的绿化观景平台,让建筑融入沿江绿带之中。“我们顺应建筑南低北高的特点,在屋顶设计室外台阶,市民可以坐在这里赏览珠江、广州塔。在此观景的同时,这里也是别人眼中的风景,成为周边高楼俯瞰的一片绿洲。”陈雄说。根据设计效果,市民不必进入建筑内部,通过两侧的大楼梯就能上到屋顶,令变电站成为一个真正开放的公共建筑。

  小项目也可提升城市品质

  “为了让猎桥变电站成为电力行业的一个对外展示的窗口,广州供电局增加了投资,我觉得挺欣慰的。不是每一个业主都愿意这么做,互相支持才能促进项目的落地实施。”陈雄说。

  这个项目是否具有可复制性?陈雄认为,值得复制的是理念,小项目往往容易被忽视,但是对于城市的品质提升常常起到关键作用。特别是位于城市景观敏感区域的项目,即便规模相对较小,也需要由一些好的团队参与。

  为了确保设计达到预期效果,还需要一个持续的审查机制对质量进行把关。记者了解到,“身边项目大师做”就曾对项目中期成果进行审议,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郭明卓、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会长潘安等多位重量级专家参加,保障了成果的质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