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广州处处有风景,城市设计重塑公共空间口袋公园街头公厕大师来设计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布时间:2020-05-13 11:34:46 访问量:- 【字号: 打印 分享到:

  

改造后的华侨新村光明路公厕。

  改造前的华侨新村光明路公厕。

  许迪。

  维新横路口袋广场。

  现如今,广州的街头处处有惊喜。一段段围墙、一个个口袋公园、甚至一座座公厕都设计得别具匠心,成为城市里一道独特的风景。鲜为人知的是这些家门口的口袋公园、道路边的一段台阶都是大师级设计师的作品。

  近年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启动了“身边项目大师做”活动,今年全面铺开社区设计师工作,选取与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邀请大师进行设计,让“品质”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细胞。

  对 话

  华侨新村光明路公厕设计者许迪:

  要对城市历史有所交代

  华侨新村光明路公厕设计者许迪是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曾设计了广州财富天地、惠州大亚湾惠民广场二期等大型项目。5月11日,许迪接受南方都市报专访,讲述了此次公厕改造项目的设计思路。

  许迪介绍,在设计的过程中,非常关注城市脉络的延续和文化遗存,在推倒重建和改造升级两者之间,选择了后者,要对城市历史有所交代。

  此外,公厕的改造充分践行了“两观三性”的建筑理论,即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

  南都:可以将公厕推倒重建,为何选择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

  许迪:华侨新村光明路公厕始建于1988年,其后2000年做过室内外的重新装饰,是广州现存不多,布点特别,直接面向城市主要道路,上世纪至今一直未被拆迁移除,仍然保护完好和正常使用的原位公厕,对其进行升级改造,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是意义非凡的。

  这是个身份特殊的公厕,尽管用地逼仄,周遭有茂密的树荫遮蔽,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却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绿岛,饶有岭南特色。无论是人行,还是车行经过,从城市主要道路都可一目了然地望见该公厕,作为城市一个重要的节点,其位置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显而易见。

  对公厕的升级与改造,我将其工作建立和定位在保护性改造的基础上,没有采用推倒重来的方法处理问题,毕竟这是一个拥有近三十年历史的老建筑,最理性的方式是将其视作城市文化遗存的一部分,应该从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角度加以维护和保留。

  南都:您是秉持什么设计理念对其进行改造的?

  许迪:我非常关注城市脉络的延续和文化遗存的保护,要对城市的历史有所交代。在这个公厕改造的具体设计方式方法上,我运用整体观的观念,强调尽量不破坏原有建筑的文化肌理,用简洁的几何形体包裹原有建筑,在面向城市开放的方向剪开盒子,露出原有建筑的形象特征。

  所谓简洁的几何形体,具体就是外部金属构架表皮的引入,整合原有复杂形体的同时,建立具有雕塑感的空间围合,塑造具有标志性和引导性的立面意象,以一个崭新的城市节点,积极回应城市更新的总体要求。

  这处公厕,远观像一座很具现代感的城市雕塑,走近又能感受到建筑保留的用心良苦。颇具现代感的“红衣”将公厕包裹起来,墙面上的窗花、阳台支柱既体现了建筑的一部分历史感,又极具岭南特色。

  秉持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保护旁边的一棵红棉树,我曾经放弃了一稿设计,重新作了设计。

  还有一些细节也是经过多方案比对才选择的。比如,“外衣”为什么用红色?用黑色或者其他颜色不可以吗?

  红色作为广东革命传统文化的象征,一直就与广州的城市历史息息相关。当公厕旁边的红棉花开的时候,公厕外衣的红和花的颜色交映生辉。

  从一个更长远的设计愿景出发,我在金属构架的底部,有意识地安排了种植场地,供攀爬植物生长和向上延伸,希望有朝一日,整个金属构架外侧爬满绿色植物,充分体现绿色建筑的生态环保理念和岭南建筑的本土地域特色。在第三卫生间的顶部,有一处平面空间,可以在上面种植花草,让公厕更加绿色。

  现场

  华侨新村光明路公厕 披上红色外衣 台阶也有“玄机”

  从环市东路西行方向,在广州国际电子大厦处进入辅路,远远地便能见到披着“红色外衣”的华侨新村光明路公厕。坐落于耸立的高楼之间,被参天绿树包围,此处公厕很受欢迎,前来如厕的市民进出不断。这或和辅路上的出租车临时停车位有些关系。

  华侨新村光明路公厕建于1988年,是广州现存不多、上世纪至今一直未被拆迁移除,仍然保护完好和正常使用的原位公厕。

  设计之初,业主单位表示,可以将公厕推倒重建、也可以在原来基础上改造。但设计师许迪选择了尊重历史,延续文脉。许迪认为,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公厕周边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绿岛,饶有岭南特色,也是环市东道路的一段时光记忆。为了保留公厕旁的一棵木棉树,许迪甚至将一套完整的施工图纸全部重做。

  在不破坏原有建筑肌理的前提下,许迪用简洁的几何形体包裹原有建筑,形成面向城市开放的盒子,露出原有建筑的形象特征,给传统的瓷砖外墙公厕穿上了颇具现代感的红色“外衣”。现如今,公厕的改造基本完成,重新对外开放。

  除了外形上亮眼外,公厕也注重使用功能的提升,按照“厕所革命”的要求,改善了通风采光与排气设施,做到干湿分区,公厕的洗手盆上方安装了明亮的镜子,在男女厕基础上还增加第三卫生间。在一楼的第三卫生间里,有给孩子准备的小型马桶,有给婴儿换尿片的护理台,还有为老年人、行动不便者准备的安全抓手等。

  细心的市民还会发现,公厕旁边的一段台阶也颇有“玄机”,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加高,加高部分涂成了俏皮的橘黄色,可供路人歇脚休憩。这段台阶的设计者是广州土人景观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设计师庞伟,他将这段台阶称为一把有趣的“椅子”,也是一个最小的城市广场。庞伟说:“我们把这里做得高一点,陡一点,走路的人可能看到‘高’坐在椅子上的人,坐得高的人也可以从高的视角看走路的人,为城市增添一些变化和趣味性。”

  维新横路口袋广场 在城市肌理中打开一个“透气孔”

  位于广州传统中轴线上的维新横路历史悠久,广州共产党小组和广东第一个党支部就诞生在维新横路素波巷的广州市第十中学的校园里。细心的市民会注意到,在海珠广场和起义路交界的路口,一个别具特色的两层长方形“台子”已经建立起来,这就是维新横路口袋广场,设计者是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倪阳。

  这一面积不大的地块被周边两三层高居民楼围合,原先用作羽毛球场和垃圾收集点,羽毛球场四周用铁丝网封闭,使得视线受阻、景观不佳;加上封闭的铁丝网阻碍通行,出现不少被破坏的情况;露天堆放的垃圾桶不够美观,而且气味难闻。

  由于维新横路与居民区联系密切,倪阳试图通过折叠和提升来重置场地的空间布局,丰富场地的功能,并融入海绵城市的构想,旨在密集的城市肌理中打开一个“透气孔”。

  在现场,这一口袋广场已经建成,灰色的清水混凝土和钢结构搭建起了一个功能复合的长方形“台子”:原来的羽毛球场被提升到了二层,下面是环卫设施房,为了解决封闭的工具房的通风问题,特别设计了高耸的拔风井。从羽毛球场往下走是一段宽阔的台阶,可供周边居民休憩;台阶周围还设计有照明设施,夜间在此举办小型表演,也颇为有趣。再往后则是隐藏在隔墙后的电房,解决了海珠广场夜间照明问题。

  带着小孙子在大台阶上玩耍的陈姨表示:“这里比原来整齐多了,周边还铺了鹅卵石、种有小树,大人、孩子都多活动空间。最高兴的还是垃圾桶搬到了球场下的屋子里,整齐干净不扰民。”

  背 景

  广州全面启动社区设计师工作

  用“绣花”功夫加强城市管理,让品质建设渗透到广州的每个街角空间。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自2018年启动“身边项目大师做”活动以来,以贴近市民生活为原则,着眼微观,关注市民需求,选取与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邀请大师进行设计,促进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化提升,从细微之处不断提高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自开展以来,共面向全市征集近百个选点,邀请倪阳、陈雄、冼剑雄、本伍德、庞伟等十多位国内外大师参与十多个试点项目的方案设计,囊括变电站、垃圾站、公厕、中小学、骑楼建筑、口袋公园等多个类型。

  为进一步促进广州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建设美丽宜居的花城,今年还启动了广州社区设计师工作。据悉,社区设计师制度可以分片,若干街道组合成一个片区,请5-6个社区设计师组合的小团队,包括建筑、园林、灯光等不同专业,对使用公共财政资金或集体资金进行建设的项目进行设计或提出审查意见,切实把社区设计师的工作进行具体的细化和落实,促进广州高质量发展。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社区设计师工作主要以开展“社区事·大家做”系列活动为抓手,重点关注公园、口袋公园、垃圾收集点、变电站、泵站、河涌水系景观建设、道路交通环境提升以及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通过“社区事·专职做”、“社区事·大师做”、“社区事·街坊做”三大行动,引进高水平的设计师进行设计和把关,逐步提升社区人居环境品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