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青砖黛瓦骑楼古巷 老街“新”“旧”相得益彰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布时间:2020-07-03 16:34:41 访问量:- 【字号: 打印 分享到:

永庆坊原住民黄树清见证了数十年来恩宁路、永庆坊的变化。

广州永庆坊牙雕工艺大师张明辉。


永庆坊摇身变为网红打卡地。

  骑楼建筑、麻石路、西关大屋……漫步永庆坊,可以沿街察看“老西关”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的保护情况,也可以在街边不起眼的照相馆、充满回忆的士多店拍照打卡,感受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商业活力的完美融合。

  近年来,广州深入推进“三旧”改造,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活化百年历史街区,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在广州这座千年古城中,“旧”和“新”正充分地有机结合,使老城市焕发出新活力。

  “绣花”功夫

  老城区变身网红打卡地

  “最近几年这一带的变化太大了。”现年70多岁的永庆坊原住民黄树清见证了数十年来恩宁路、永庆坊的变化。他说,自从旧城改造后,这里的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恩宁路、永庆坊是一片破旧不堪的平房,到处杂草丛生,河涌都是臭的。而现在恩宁路路面平整,每天都很干净。永庆坊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的商业和生活配套,去外面买东西、去医院都方便了不少。“生活在这里,心情好了,身体也健康很多。”黄树清说,现如今,他依然住在永庆坊内,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旧城改造带来的实惠。

  但永庆坊的改造并非一蹴而就。南都记者了解到,早在十几年前,恩宁路改造方案采取的是政府主导的大拆大建模式,追求经济平衡和高容积率,但这个模式会改变历史街区风貌,也因此没有推行下去。广州亚运会前,恩宁路以保护历史街区为前提重新制订改造方案,最美骑楼街才得以保留。

  2016年,永庆坊遵循“修旧如旧”原则,通过微改造的“绣花”功夫,从一个危旧房集中的传统老城区,摇身变为网红打卡地。

  全长1.2公里的骑楼街参照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风貌进行修复,外立面漆上浅灰、浅黄色调;街巷依然保留麻石路的初始面貌,留住老广州的集体回忆;那些有着数十年历史的趟栊门和满洲窗,也重新刷上了油漆……

  在永庆坊内,李小龙故居、鸾舆堂等历史建筑已经成为了游客打卡的网红景点。此外,木雕、牙雕、玉雕、广彩、广绣……传统的“三雕一彩一绣”和粤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非遗传承人手中,焕发出新活力,引得年轻人争相观赏、拍照留念。

  优化人居环境

  “留人、留形、留神韵”

  但微改造的不仅是设计和施工精细化,更意味着精细化治理,使市民充分参与城市治理,并从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公众参与的精细化治理模式在永庆坊得到充分探索。“精细化治理就是坚持以人为本”,荔湾区住房和建设局二级调研员江伟辉谈到,永庆坊二期从规划设计到实施建设,市-区-社区三级联动,以共同缔造的方式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街区社会实践。

  二期招标完成后,2018年9月,“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共同缔造委员会”随即成立,通过这一平台的搭建,让居民、商户和建设者、街道管理者共同交流。

  江伟辉介绍,委员会的职能还包括讨论改造设计方案,修缮方案审议通过之前要委员会经过多次论证,听取居民、专家的意见。

  由此可以看出,永庆坊二期更强调公众参与,让各相关利益方充分表达意见、平等商议。“失去居民的历史街区也就没有历史、没有记忆。”广州荔湾区住房和建设局二级调研员江伟辉谈到,在一期的基础上,永庆坊二期将突出“留人、留形、留神韵”,力求“见人、见物、见生活”,进一步明确强化居住功能、提升人居环境的思路。

  江伟辉说,除了景观方面的改善,二期在基础设施方面也有了很大改善,比如三线下地、雨污分流,在空间配套方面,比如停车场、开放空间以及绿地等。

  “而且相对于一期,永庆坊二期保留的原住民比例会更高。”江伟辉认为,只有最大程度地保留原居民,活生生的历史才能够在这里延续。“历史文化的传承需要人的延续,而不是说仅仅保留建筑的风格。”

  永庆坊实践出公众参与、共享成果的精细化治理经验,也成为广州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的缩影。

  产业活力

  吸引年轻人扎堆来创业

  保护好历史文化,留住了人与乡愁,老城市焕发“新活力”还需要产业的推动。在永庆坊一期内,聚集了不少咖啡店、文创店、民宿等,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游玩,享受安居于都市一隅的美好生活。

  “我们通过引入适合于老城区零碎的空间的产业,比如民宿、文创、科技研发类的小型企业,将城市的碎片化空间整合起来。”江伟辉表示,只有以产业重构的方式导入创新产业,吸引年轻人停留、消费,才能为骑楼古巷注入年轻的生命力,让沉寂的历史街区真正“活起来”。

  据悉,永庆坊二期将继续引入休闲轻餐饮、主题酒店、时尚精品等商业业态,非遗体验、匠人工作室、中华老字号品牌展示和销售等文化展示业态,以及文创办公、文化交流、教育服务等。同时,现有骑楼街下的部分传统业态将陆续提质升级。

  现在,永庆坊也成了年轻人创业的集市,和展示艺术作品的平台。

  “2000年,我就开始接触与活字印刷相关的制造工艺和方法,并想把它保存下来。”在印刷行业沉浸十余年,赖朝阳见证了铅板印刷的兴起和消亡。正如木版印刷,后来演化为版画的艺术形式,而铅字,或许也是一种时代的图腾。

  2018年,他在永庆坊开了一家活字印刷体验馆,将印刷使用的6800个字模复刻后搬到了店内。“原来的出版系统里面有6800来个字,都是些日常人用的比较普遍的一些字,在这里我们全部都有了。”

  全面小康,并非一句口号,对千千万万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个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全面提升的鲜活故事。这一点,永庆坊今日欣欣向荣的景象可以作证,居民今天的幸福生活可以作证,街边琳琅满目的店铺也可以作证。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摄影:南都记者 谭伟山

  视频:南都记者 林耀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