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岭南大屋,青砖灰瓦石脚墙 耕读传家,乡贤故里进士村

来源:新快报 发布时间:2021-01-14 11:21:54 访问量:- 【字号: 打印 分享到:

■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荔湾区聚龙村。

■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番禺区大岭村。


  广州13个中国传统村落全部完成挂牌

  ●荔湾区聚龙村

  ●海珠区黄埔村、小洲村

  ●黄埔区莲塘村、深井村

  ●番禺区大岭村、沙湾北村

  ●花都区塱头村、港头村

  ●增城区新围村、瓜岭村

  ●从化区钟楼村、钱岗村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所有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都要设置标志牌。昨日,新快报记者从广州市规划局获悉,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开展标志牌挂牌工作。在各区政府配合与支持下,广州13个中国传统村落标志牌完成制作、安装和挂牌工作。

  1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包括荔湾区聚龙村,海珠区黄埔村、小洲村,黄埔区莲塘村、深井村,番禺区大岭村、沙湾北村,花都区塱头村、港头村,增城区新围村、瓜岭村,从化区钟楼村、钱岗村。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13个中国传统村落标志牌挂牌完毕,标志着我市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依旧任重道远,依然在路上。要进一步统筹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协同推进,城市更新需严格落实保护优先,严把保护关,以“绣花”功夫开展历史文化遗产的修缮改造,多措并举促进历史文化遗产合理保护和活化利用,既保护好古村落,也发挥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和魅力,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经典魅力古村焕发新的时代活力。

  聚焦传统村落

  海珠区小洲村

  广州唯一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存最完整的水乡

  小洲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东南部,是广州“万亩果林”保护区内的村庄,面积4.5平方公里,南临大学城、生物岛,四面环水,河网纵横,形似小岛,古称“瀛洲”。小洲村从元朝开村,明初简姓从河南新乡迁到小洲村聚居。今村内简姓占人口的95%以上。小洲经济联合社居住总人口约10000多人。果林面积270公顷,水网面积30公顷,是目前广州地区唯一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存最完整的水乡,有“北有周庄,南有瀛洲”的美誉。

  小洲村历史悠久,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包括古村墙、庙宇、祠堂、书院、门楼、民宅、古桥梁、码头等等。村内还保留有这种岭南地区少有的“蚝壳屋”,为当时沿海居民就地取材,垒砌成墙,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全村河网纵横,桥梁众多,也不乏古码头、古商业街、古桥、古树。青砖花岗石脚墙,灰雕、石雕、砖雕,花岗石柱、石枋、木雕梁架等体现了岭南建筑风格。这些古建筑与河道,构成了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布局与“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风貌。

  番禺区沙湾北村

  标志性建筑留耕堂有“岭南综合艺术之宫”的美誉

  沙湾北村是沙湾古镇的核心区域。村内古建筑、民居住宅极富特色,虽然年久失修,但通过维修改造、修旧如旧以及开展新农村项目建设,对主街巷下水道设施进行改造,后来环境卫生整洁。该村对辖内古建筑进行维修保护,现存的古建筑主要有留耕堂、新锡堂、峙思堂、光裕堂、志观祠、珠海祠等,其中最著名是留耕堂(何氏大宗祠)。留耕堂是沙湾何氏家族的始祖祠堂,始建于1275年,其后屡建屡毁。目前所见的留耕堂为1700年扩建而成,面积为3334平方米,它是番禺区现存年代最久远、布局最严谨、规模最宏大、造工最精巧,至今保存最完好的粤中宗祠的经典之作,有“岭南综合艺术之宫”的美誉,是沙湾古镇的标志性建筑。

  此外,该村还有体现沙湾古镇风貌的一条重要古街道——车陂街。车陂街地处沙湾古镇的中心地带,东西走向,历史上的沙湾经济繁荣,有“三街六市”的美誉,其中“三街”(车陂街、元善街、新街)尤以富裕闻名。而车陂街位于三街之首,是古代大户人家的聚居之地。车陂街的古建筑群保留较为完整,经修建复貌,三稔厅、何炳林纪念馆已修复对外开放。另外,车陂街还是广东音乐名家何博众、“何氏三杰”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等人的故居。

  花都区塱头村

  广州市保存规模最大的、极具岭南特色的古村落

  塱头村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中部,南粤珠江流域巴江河畔,村域总面积6.25平方公里,总人口近3000人,村民多为黄姓。村子周边密布河渡湖泊,村民多姓黄,于南宋末年从南雄县珠玑巷南迁至广州北郊,元朝至正二十七年迁至此立村。

  塱头村是珠三角地区著名的“进士村”“乡贤故里”,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其历史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具有“耕读传家”文化特色的完整的综合文化体系,和以完整的村落水系为代表、典型的珠三角传统村落的环境——聚落——社会生活空间体系。另一个是保留完整的明清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群,类型丰富,工艺精湛,体现了历史真实性和连续性。

  村内明清时期岭南建筑规模庞大、格局规整、品类齐全、保存完好,约有380余座的古建筑,其中明清年代的青砖建筑有近200座,占地面积64700平方米,为目前广州市保存规模最大的、极具岭南特色的古村落。与同期地域相近的村落相比,塱头村古建筑群不但文物价值高、年代久、规模大、工艺精、保存好,而且类型丰富,群体完整为珠三角所少见。建筑类型丰富,包括祠堂、家庙、书院、府第、更楼、民居和桥梁等形式的建筑,且布局严谨,保存较完好。塱头村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 区级20处,其中有1处明代建筑正在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荔湾区聚龙村

  清代古建筑群保存完好,村内出现过不少名人

  聚龙村是广州市荔湾区芳村一处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建筑群,又名“邝家村”。在清光绪五年(1879年)由一批祖籍台山的邝氏华侨买地而建。村子坐落在冲口街陇西与招村之间,村口正对一湾河水,整修过的河岸两边古榕蔽日,仍带有田园风光。

  村子现占地5200多平方米,共20间大屋,全村分成3排,每排7座,每排房屋建筑规格基本相同,有独立别墅的形式,又保留了岭南古屋的风格。大屋用水磨青砖建筑,墙脚用整块麻石砌成,门框、窗框均用花岗岩制成,窗楣是绘有富贵吉祥图案的灰雕。大屋的门分多层,从外到内,依次是角门、趟栊门、大门。进入大门是一座木屏风,大厅内随处可见精致木刻。

  聚龙村人杰地灵,传闻地下有一条龙脉,因而得名。村内出现过不少名人,有广州报刊创业先驱、清朝教育部官员邝其照,港澳著名“黄金巨子”(专营黄金)的邝衡石,知名商人邝明觉、邝伍臣等。

  黄埔区莲塘村

  呈现出“山—村—水—田”的广府传统村落格局

  莲塘村位于广州市黄埔区九龙镇,村域面积6.5087平方公里。莲塘村围绕圆帽山而建,自然环境优美,拥有莲塘公园、白玉兰公园、圆帽山等多种原生态资源,具有典型的“山—村—水—田”的广府传统村落格局,传统街巷“梳式”布局的肌理清晰、完整,保存有较为完整的传统风貌建筑群,体现了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历史真实性和连续性。

  莲塘村位于圆帽山脚下,依山而筑,建筑以扇形的方式分布,顺坡而建,整个村落的最大高差为4米。传统村落坐东向西,是莲塘村开居以来最早的一部分,面宽约140米,纵深约80米。房屋分6座排,每排分别有4-9座,每座都是五龙过脊。各排座错落别致,之间各巷口有一门楼,上下灰塑及书有巷名,分别是荣华里、人和里、中和里、平安里、长安里,檐下有木雕。每条巷间青石板铺路,尽显岭南古乡风格。房屋使用青砖墙,灰碌筒瓦,人字山墙。同时,传统村落保存有始建于宋代的2条街和11条巷道的肌理,保存有清末至民国年间的传统建筑近20000平方米。街巷格局清晰,呈“梳式”布局。建筑排列整齐、紧凑,“三间两廊、冷巷纵联”的组合关系鲜明,“镬耳山墙”等建筑元素极具代表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