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城园相融,打造人城和谐的幸福花城

来源:广东建设报 发布时间:2021-03-23 10:13:54 访问量:- 【字号: 打印 分享到:


公园街道走廊 廖惠康/摄

公园中的文艺演出 廖惠康/摄

广州白云公园小公园设计不乏岭南特色

天河公园 廖惠康/摄

公园的传统功能——市民休闲活动的聚集地

广州塔公园

微信图片_20210323101221.jpg

在公园内练习书法 廖惠康/摄


  万物复苏,草长莺飞,沐浴在和煦的春色中,人们在“天然场所”忙着自己喜爱的事。公园“扮演”着多样角色,既是歌唱的大舞台、学习新技能的天然教室,也是解决年轻人单身问题的相亲角、跑步健身的运动场所,又是供人欣赏的百花园等,正所谓“难得闲暇好出处,出门即是满园春”。正在努力打造“美丽宜居花城”的广州,大小公园正在悄悄“变身”,与城市融为一体……

  城园相融,公园就在家门口

  “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市公园作为城市整体文化修养和精神文明高低的重要标志,为公众提供浏览、休憩、娱乐的公共空间,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广州在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提出,要打造“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 的目标愿景,塑造高质量发展新空间。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塑造高质量发展新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广州高度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广州市国家森林城市品质提升规划(2016-2020年)》(简称《规划》)提出,广州将打造国际先进,具有岭南特色的国家森林城市,成为国际花城新名片。提出到2020年,新建森林小镇17个,湿地公园17个,镇街森林公园19个,市区两级森林康养基地共9个、街心公园62个,在全市范围内建设赏花点140处,规划建设100个生态文化科普基地。后续出台的《广州市公园建设与保护专项规划(2017-2035年)》又提出,将在全市拟规划新增公园共828个,其中800个为社区公园和街心公园,从而改善城市空间景观,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确保居民步行10分钟可达社区公园。至2035年实现全市居住社区150米范围内有街心公园,500米内有社区公园,2公里内有综合公园,5公里内有生态公园。

  对于这一目标,广州城市公园建设要如何突破“城园”界限做到“城园相融”?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规划一所技术总监、高级城乡规划师(教授级)、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龚斌表示,要实现“城园”相融,关键在于规划设计的理念要转变。在过去30多年的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城市中的自然大多是以孤立的公园、小区绿地的形式点缀在城市路网中,作为美化城市的基本元素。城市扩张忽视了城市内部公园与城市外部自然系统的联系,导致了城市内部自然景观的破碎化。

  生态学家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书中提到“大都市地区最好有两种系统,一个是按照自然演进过程保护的开放空间系统,另一个是城市发展系统。这两个系统结合在一起的话,就可以为全体居民提供满意的开放空间。”这个开放空间就是城市所在区域的公园系统。城市规划应通过对自然演变过程的保护来界定城市发展的边界,在自然中预留好城市的发展空间;保护体现自然演变过程的生态廊道、斑块,并将它们引入城市内部,在城市内创造连续的开放空间系统。通过优化城市和自然两个系统的关系,才能突破“城园”界限,做到二者相融。

  城市缺的不是公园,而是廊道

  “城市公园体系是城市内与城市周边的生态廊道、生态斑块组成的公园系统,其定位是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对于构件城市公园体系所需构件的条件,龚斌表示,构建城市公园体系,可以从景观生态学提出描述景观结构基本模式的“基质-斑块-廊道”来理解。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内部的自然斑块,需要通过生态廊道与城市外界的自然系统连通。生态廊道充当着野生生物的栖息地和活动廊道,为动植物提供获得更大栖息空间。现在很多城市并不缺公园,缺的是将这些城市内部公园之间、公园与城市外自然生态斑块串联起来的廊道。新城开发建设需要从城市区域范围考虑把这些体现演变自然过程的绿色斑块、生态廊道当作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保护好,避免城市发展破坏城市周边自然系统的连续性。

  据悉,2010年始,广州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山、水、城、田、海”自然格局,全力推进绿道建设,以过境的省域绿道为基础规划建设6条绿道覆盖全市11区。历经10余年的建设,目前广州已建成3500公里绿道,把公园广场、城市道路、栈道等串联起来,构成一张省内路线最长、覆盖面最广、服务人口最多的广州绿道网络。

  老城区公园建设:步行网络+社区公园

  荔枝湾大戏台、小画舫斋、粤剧艺术博物馆、海山仙馆、荔园、西关生活体验馆……来到荔湾公园,映入眼帘的是充满“老广州味道”的人文景观,亭、台、榭、廊、轩、阁与碧波绿荫融为一体,每到一处便是好景点。根据规划,如今的荔湾公园已成为广州西关永庆坊旅游区的重点园景之一,成为街区市民家门口的公园。

  对于广州老城区来说,要实现“150米范围内有街心公园,500米内有社区公园”是项不小的挑战。龚斌表示,过去的城市扩张基本上都是采用机动交通导向下的模式,形成了“大街区、稀路网”的城市街区形态,城市中大部分绿地以附属绿地的形式分散在各个封闭的地块中,连续的开放空间系统除了在江河两岸能够形成,在城市街区内基本很少见。城市内沿主要道路的人行道因为受机动交通的影响,并不能为行人提供较好的步行环境。较好的人行空间模式是在道路围合的大街区中间形成慢行通道,将街区内附属绿地转化成公园绿地,形成“步行网络+社区公园”的模式,有助于创造一个愉悦的城市步行环境。

  他还表示,老城区展现的是高密度的老旧住宅与商业办公混合的街区空间形态,内部的步行空间网络相对新城更丰富,但沿步行空间的建筑密度非常高,很难找到合适的场地建设社区公园,需要在城市更新过程中,通过设计优化出合适的场地建设社区公园。

  近年来,广州在深化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中就如何推进老城区公园景观提升工作方面,对东山湖公园、兰圃公园、东风公园、越秀公园、黄花岗公园等老城区公园进行升级改造,让历史悠久的城市公园焕发新活力。同时还建设新的公园,其公园数量、种类及品质都得到极大提升。据统计,截至2020年,广州新建森林小镇17个,湿地公园17个,镇街森林公园19个,市区两级森林康养基地共9个、街心公园62个,在全市范围内建设赏花点140处,规划建设100个生态文化科普基地。目前,广州长达8公里的云道已全面接通,市民可直接通过云道穿过越秀山、花果山和白云山。

  针对城郊和农村公园绿地不足的问题现状,《规划》提出将进一步优化社区公园(村镇公园)空间布局,把社区公园设置到居民最需要、使用最便利的地方,做到社区公园布局合理、均衡覆盖,确保居民步行10分钟就能到达最近的社区公园。

  以文化造景,公园功能“多元化”

  有关专家指出,城市公园建设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城市公园成为城市功能结构与空间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城市空间已不再是特殊的单一土地,而是综合的向外扩张的,追求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开敞与联系的空间。随着城市的结构调整、功能开发,城市公园的功能作用越来越重要。城市公园建设不仅仅是建几个公园的问题,而是要与整个城市发展规划相协调,使公园分布合理,形成“点、线、片、面”相结合的整体格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城市公园的功能需求也在发生着改变,由最初的提供园林观赏,到提供休闲娱乐设施和团体活动场地,再到注重公园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及生态平衡,到如今集休闲、娱乐、运动、文化、生态和科技于一身的大型综合公园,城市公园的功能内涵越来越丰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从“单一化”逐渐“多元化”。

  在城区的公园功能提升方面,《广州市公园建设与保护专项规划(2017~2035年)》提出,将推进“公园+”理念,即“公园周边+”和“公园内部+”:“公园周边+”将注重公园与周边用地功能的衔接与优化,对公园周边的环境和配套设施进行改造提升,让公园成为活力中心,提高公园使用效率;“公园内部+”则是对公园内部功能进行升级改造,完善设施配置、丰富公园功能、提升环境品质,提高实用性。据了解,目前城市公园在设计过程中更加注重节能、环保、绿化,通过技术手段使公园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平衡,降低维护成本。随着城市公共服务的提升,广州的公园基本上实现了向市民免费开放。

  同时城市公园具有共享性、开放性特点。专家指出,其开放性的实现层次除了考虑公园系统中公园与公园之间的整体性之外(公园系统的建设),还必须关注公园与周边街区的融通(具体单体公园的建设),同时,公园开放性所涉及到的内容,至少包括空间方面的开放、功能设施方面的共享和文化取向方面的一致,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园的使用价值及与城市文化的对应。

  公园作为地区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城市公园建设过程中,需发掘、运用岭南文化在不同类型公园的“表达”,形成独具岭南特色的文化公园。如广州市天河公园,通过拆违透绿,退地复绿,对公园闲置、废旧建筑进行功能升级和景观提升,“以文化造景,以文化塑颜”,致力打造成为天河艺术公园。吸引众多名家艺术落户天河公园艺术馆,让更多的市民群众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为赋予公园老建筑新活力。

  鼓励垂直绿化,为公园布局留出空间

  在城市土地资源严重稀缺的今天,合理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土地,通过规划建设,使城市公园成为城市绿地的一部分。有哪些先进经验值得广州学习借鉴?

  龚斌表示,新加坡由于国土面积、可建设用地的限制,高密度建成区中采用“城市公园连道系统”(与路网、水道紧密结合构建出的网络状绿廊结构)助力新加坡建设“自然城市”。城市公园连道系统的绿廊网络长度已超过270公里,串联起城市350多座公园和4个自然保护区,使85%的家庭在小于400米范围内就能到达一座公园(2030年实现)。

  他指出,在国家推行“小街区、密路网”的背景下,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块绿地控制方式也应进行调整。小街区的建设理念实际是将原居住小区和地块内部附属空间向城市的公共空间转变——小区内部道路向城市支路、慢行通道转变,附属绿地向公园绿地转变。比如,深圳对商业地块的控制不再使用绿地率指标,而是使用绿化覆盖率指标,鼓励进行垂直绿化、架空绿化和屋顶绿化。原来地块层面的附属绿地指标可以节约出来,为集中的公园绿地布局留出空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