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务频道 > 城乡规划 > 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

大师做12|在广州,遇见恩宁路

来源:城市设计处 发布时间:2020-08-05 11:29:24 访问量:- 【字号: 打印 分享到: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广州要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工作要求,加强我市城市设计工作,打造更多城市精品,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推进广州高质量发展。在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指导下,广州市岭南建筑研究中心持续推动“身边项目大师做”活动。本次专访邀请美国Wood+Zapata建筑事务所总裁、总设计师本杰明·伍德(Benjamin Wood)分享他参与设计的恩宁路217-225号骑楼建筑。

12:在广州,遇见恩宁路_1

美国Wood+Zapata建筑事务所总裁、总设计师本杰明·伍德(Benjamin Wood)

  用心观察才能开始设计

  您的作品如今已是遍布全球,我们发现不管是早前的上海新天地,还是近年正在开展的恩宁路二期,您作品中关于文化的探索始终是不变的,在您创作中,您是如何去感知和把握当地文化的?

  文化可以帮助塑造城市生活的空间,如何感知文化,有一个词非常关键——“观察”。数学或者语言可能是无形的,通过人眼可视的环境却是真实的,尤其当“文化”用建筑的形式表现出来时,你可以看到“文化”,人们就在这些“文化”中工作,生活,娱乐。当你试图去了解这些文化,尤其是参与建筑文化的工作时,你需要观察人的行为方式,观察他们经常去的地方,以及他们在那里做的事情。而这种“观察“并不是偶尔的一个时间点,而是从人们早晨醒来后开始,观察人们一天的行为,看他们去哪里就餐,在晴朗的日子,他们会在哪个露天地点就坐,如果白天需要寻找遮阳点,那晚上的活动空间在哪里。对我而言,最有趣的莫过于夜晚的生活,观察人们晚上的行为习惯,他们是如何打发时间,如何消费娱乐。在广东的生活经验告诉我,炎热的夏天,即便很晚人们也会出门。因此当我在做这些南方项目的时候,我经常在午夜闲逛,会看到街上有很多卖烤生蚝和贝类的小摊。

12:在广州,遇见恩宁路_212:在广州,遇见恩宁路_3

充满市井气息的广州夜市

  我同时也会到处观察建筑,当然不是那些无处不在的玻璃幕墙新建筑,一个在伦敦的幕墙塔楼与一个在其他大城市的幕墙塔楼并无多大区别,而是一直观察当地的本土建筑以及它们使用的材质,观察城市代表性的色彩,甚至观察广州和北京,由于气候不同、绿植不同,风吹过树叶所产生的不同声音。当我开始一个新项目时,我都会花大量时间去“扫街”,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从街上的建筑以及行人来寻找线索。

  留住城市印记才能做好设计

  在您眼中,广州是一座怎样的城市,有哪些吸引您的地方?广州的文化符号有哪些,您觉得最值得传承和发扬的是哪些?

  我去过很多城市,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条很重要的河,有些城市沿海而建。但在我们能有效对抗台风飓风等自然灾害前,重要的城市往往不直接沿海,而是找类似避风港的区位,这就解释了广州地理位置为何优良。一座城市通常会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河流来塑造,广州也是如此,像中国其他城市一样,先从乡镇开始发展,通过航运逐渐壮大。城市的水系与城市的布局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通过水系直接连接主街,然后再进入主巷,最后才是支巷,这些街巷肌理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与当地的地理形态紧密相关的。所以我认为的广州的文化符号,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街巷文化。从一米宽的窄巷,到两三米,到主街…这些街巷脉络是通过千年演变沉淀下来的产物,从而形成了广州。它们不需要像上海的外滩,以及北京的故宫,是这些有趣的街巷构成了广州特色的文化符号。这让我想起了当年还在空军服役的年代,我曾驾驶音速侦察机飞越欧洲上空,几乎飞过所有大城市,如果你给我4个连续的街区,我可以告诉你这个是哪个城市的地图。通过城市肌理,可以分辨巴黎与罗马,米兰和伊斯坦布尔的不同,每个城市各具特点。

12:在广州,遇见恩宁路_412:在广州,遇见恩宁路_5

巴黎与罗马的城市肌理对比

12:在广州,遇见恩宁路_612:在广州,遇见恩宁路_7

米兰与伊斯坦布尔的城市肌理对比

  如果你蒙住我的眼睛,然后带我到恩宁路附近的地方,我可以通过观察骑楼及附近一些建筑的特征,告诉你我大概的位置。在设计中,我们所作的一切都在于创造一个舒适的、可以感知的世界,它由建筑与连接这些建筑的街道一起构成。这也是我们在过去的所有项目中长期探讨的问题,通过不断尝试融合新老元素,吸引游客一而再、再而三地来这里,每周都来,每月都来,在这里不断地结识新朋友,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12:在广州,遇见恩宁路_8

拥有广州最完整和最长的骑楼街,恩宁路被誉为“广州最美骑楼街”

  激发活力才算完成设计

  广州恩宁路街二期改造是您近期参与的一个重点项目,因为恩宁路一期工程取得了较好的反响,包括习近平总书记也亲自视察了一期工程,在这样的背景下,会给二期工程带来一定的难度和压力,可以分享一下您是如何着手这个项目、如何在一期成果的基础上营造二期工程的吗?

  恩宁路是一条非常美丽有特色的骑楼街,在项目初始阶段,每次我漫步在恩宁路上,可以感受到原先这条路的人气与辉煌。二期项目用地范围更广,由于场地内有不少保留建筑,我们需要充分考虑新老建筑的结合,新旧街巷空间的融合,需要很好地串联一期(永庆坊)、粤剧博物馆,以及连接周边各个地块,同时要兼顾原住民地使用,因此设计要从更宏观地角度去考量。

  12:在广州,遇见恩宁路_9

恩宁路永庆坊:用“绣花功夫”让老街区焕发新生的典范

12:在广州,遇见恩宁路_10

粤剧艺术博物馆紧邻恩宁路二期工程

  我研究了很久拆迁前的原始地形图,里面有很多类似大地旧街这种窄巷,原来的街区为了满足居住需求,建筑的排布非常高效。当从居住功能转化为复合功能时,为了更好的组织游逛流线,让行人有舒适的步行体验及探索乐趣,需要有不同的空间尺度,从主街至小巷,再到广场,然后又是主街…形成一系列丰富的空间变化。

12:在广州,遇见恩宁路_11

12:在广州,遇见恩宁路_12

12:在广州,遇见恩宁路_13

恩宁路二期滨河段和街巷设计方案

  但设计需要改造的不只是这条700多米长的骑楼街,还需要让人气进入内街,让行人可以顺利的穿梭于恩宁路、内街、主街、恩宁涌,让各种新业态能较好地融入当地居民的社区。在推进过程中,我们有幸得到来自各方各专业的支持与协助,让我们的设计得以真正实施:将现代化的建筑形式和建造方法融入传统的、现有的建筑群中,通过设计实现一系列的建筑更新演变,引领人们感受现代生活美好和多样性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几十年前的街道兴盛的景象。

12:在广州,遇见恩宁路_1412:在广州,遇见恩宁路_15

12:在广州,遇见恩宁路_16

12:在广州,遇见恩宁路_1712:在广州,遇见恩宁路_18

12:在广州,遇见恩宁路_1912:在广州,遇见恩宁路_20

恩宁路改造前后对比

  为社区提供服务才是“大师做”的意义

  恩宁路217-225号是2018年“身边项目大师做”试点项目,可以谈一下这个项目的从设计到施工以及现在正式投入运营的历程吗?您对“身边项目大师做”有哪些感受和建议呢?

  作为“身边项目大师做”试点的217-225号是一组恩宁路的沿街建筑,有特色拱圈造型窗户,建筑内部存有公私产权共存的情况,在改造设计初期,在有限的使用空间内,需要避开私有产权进行交通组织,这是我们在设计时遇到的一个挑战。另外一个有趣的点在于,现状建筑外立面材质类似红砖,但其实专家实地勘察检测后,发现红砖只是外部涂料,原本的建筑立面是以青砖材料为主,这就引发了非常有意思的讨论:建筑的立面究竟应该复原到最原始的状态,还是最被大众所接受的状态?

行政村自行车.png行政村自行车都的.png

恩宁路217-225号改造前后对比

12:在广州,遇见恩宁路_23

12:在广州,遇见恩宁路_24

改造后的217-225号以崭新的面貌亮相恩宁路,迎接市民的驻足

  这些挑战也都是“身边项目大师做”赋予的非凡意义,在营造的过程中,得以让有经验的设计者积极地参与到社区改造中,并且运用我们的专业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社区,为城市的使用者提供更舒适的生活环境,更优美的城市景观。在这组骑楼的改造中,山花、灰塑、栏杆、柱头、柱础等有价值的要素得以保留,破损的窗扇被修复,封堵的窗洞得以敞开,雨水管则被隐匿在了立柱后侧…最后关于立面色彩,我们一致认为,这一红砖立面虽然是后期改造的产物,但大众已经接受这一立面形象,并且红色给这一街区带来了不一样的色彩体验,因此改造后的建筑仍保留了红色的外表。人们漫步在恩宁路骑楼街下,经过这些柱廊、红砖立面的外墙,就如同在过往的几十年里,一代一代的不同时期的游人路过这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