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8-2035年)》公众参与情况的说明
为加大公众参与力度,广泛听取公众意见,2022年8月2日至31日,我局开展了为期30天的《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8-2035年)》公众意见征询工作。公示期间,社会各界踊跃参与,集思广益,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共计102560份。非常感谢公众对我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工作的关注与支持。我局高度重视,组织技术人员逐天逐条梳理分析广大市民需求,分门别类对意见进行了归纳。经研究,现从五个方面对征集的意见予以反馈。
一、关于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偏大的意见
回复:轨道交通线网规模是在深入调查研究广州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城市建设、城市交通等基础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实际交通需求、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目标共同确定。广州作为超大城市,应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的主体作用。
本次轨道交通线网规模按照“以人为本、适度超前、统筹协调、因地制宜”的总体原则,采用出行需求分析法、类比分析法,经测算宜控制在2000公里左右,规划方案规模约为2029公里,人均线网规模符合广州城市交通实际出行需求,支撑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目标,发挥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主体功能作用。
二、关于优化轨道交通线路功能层次的意见
回复:综合考虑轨道交通服务范围、轨道技术标准、线路功能定位和服务特征等多方面因素,广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包括城市轨道快线、轨道普线。有轨电车另有专项规划。
轨道快线分为高速地铁和快速地铁,针对中心城区、副中心、外围综合城区提供差异化轨道交通服务。在中心城区与副中心、外围综合城区、周边城市中心区之间的主要交通走廊上布局高速地铁,实现高速直达;在中心城区向外放射交通走廊布局快速地铁,提高线路平均旅行速度,实现快速通勤;在中心城区、副中心内部编制强覆盖的普速轨道网络,在外围综合城区搭建普速轨道交通骨架。
三、关于轨道交通线路延伸、扩大轨道交通覆盖范围及局部路由调整的意见
回复:线网布局方案是根据轨道交通功能定位、广州城市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等,在多方案比选的基础上确定的。有关轨道交通线路延伸、扩大轨道交通覆盖范围的建议,我局将充分考虑群众诉求,在轨道线网规划优化时统筹吸纳。对于线路局部路由调整,我局将与市发展改革委、广州地铁集团等相关部门一起,在各条线路建设规划、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充分吸收公众意见,综合各地区发展需要、客流效益、工程实施条件等因素,比选确定轨道交通线路具体路由方案。
此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国办发〔2018〕52号)严格轨道交通建设申报条件,明确要求“拟建地铁、轻轨线路初期客运强度分别不低于每日每公里0.7万人次、0.4万人次,远期客流规模分别达到单向高峰小时3万人次以上、1万人次以上”。
对于难以满足国家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条件的地区,将强化公共交通接驳,合理布置小汽车、出租车、自行车、步行衔接设置空间,形成高效的交通衔接系统,尽可能扩大轨道交通服务范围,提高轨道交通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快速进入中心城区的需求。
四、关于规划线路车站设置及运营线路增设站点的意见
回复:根据201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标准》(GB/T 50546-2018),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主要任务是明确城市轨道交通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功能层次、规模和布局,提出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用地的规划控制要求。本次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公示为轨道交通网络布局、线路走向示意及起讫点、换乘点。
对于规划线路的车站具体设置方案,我局将充分吸收公众意见,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广州地铁集团,根据周边城市发展、客流需求、工程实施、行车运营组织等多方面因素,在各条线路建设规划、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进一步深入研究确定。对于运营线路,增设站点会造成线路停运,工程可行性低,我局将相关意见转告广州地铁集团并积极配合交通主管部门完善轨道站点接驳设施规划建设,优化公交接驳线路,充分发挥公共交通接驳设施服务优势,为群众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出行条件。
后续我局将会同相关部门做好车站平面布局规划,合理设置车站出入口,并结合过街需求兼顾人行过街功能,打通轨道交通“最后一公里”,提升居民出行的安全性、可达性和便捷性。
五、关于轨道线路加快建设、纳入近期建设规划等近期建设类意见
回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建设影响因素多,施工方法复杂,建设周期长。公众反映运营线路中个别车站或出入口尚未开通,因征地拆迁困难等原因制约施工进度相对滞后,我局将转告相关部门;个别运营线路的预留站点由于现阶段客流发展不成熟暂未开通,未来将结合周边用地开发和客流需求适时开通。目前,广州地铁集团正按照建设计划全力推进建设;对于规划线路提前建设的有关意见,我局将转告市发展改革委认真研究,为新一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编制提供重要参考。
专此说明。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2022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