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生猛鲜活 建成全球领先的海洋之城

来源: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4-02-18 17:32:44 访问量:- 【字号: 打印 分享到:

  

多彩的集装箱、频繁移动的龙门架、海上的货轮共同描绘出繁忙的南沙港。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子良摄

  风从海上来,潮涌珠江畔。广州历史上就是世界闻名的海洋之城,具有深厚的海洋基因,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拥有超过1800年的海运史、180年的造船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造船、港口、海洋科研等领域对广州的大量投入,更使广州成为我国经略海洋的重地。

  面向2049,立足于广州在港口、海洋科研、海洋产业方面的基础优势,建设世界海洋创新发展之都,打造全球海洋治理中心,树立港产城整体布局的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标杆,积极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擦亮国际海洋文化新名片。以陆海统筹、江海联动开辟高质量发展新空间,打造“蓝色引擎”,打造领先全球、生猛鲜活的“海上花城”。

  聚焦科技创新 打造经济新增长点

  广州拥有强大的海洋经济实力。

  2023年12月,客滚船“莫比·雷格斯号”轮在广州南沙启航。该船超过70000总吨,是目前建成的全球最大吨位的客滚船。“莫比·雷格斯号”轮由中国船舶集团广船国际为意大利MOBY Line航运公司建造,共有13层甲板,能搭载2500名乘客和近800辆汽车。船内供游客休闲的各类餐厅和休闲娱乐场所面积约1万平方米,相当于一座“海上五星级酒店”。

  2023年是船舶工业快速复苏的一年,细数去年的造船成绩,中国船舶集团广船国际有关负责人充满自豪:“2023年上半年,公司接单同比增长90%,造船订单生产已经排到2028年。”

  广州海洋经济发展迅速,2023年海洋生产总值超过4000亿元,常年位居全国全省前列,规上涉海企业达到1369家(2021年末数据),是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2023年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分别增长2.9%和2.2%,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中,广州保持全球第13位。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业是广州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洋电子信息、海洋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公共服务业等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面向2049,在全力建设海洋创新发展之都基础上,以创新引领型的现代海洋创新城市为战略目标。加强海洋科技与海洋产业的融合发展,重点聚焦海洋高技术领域,努力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的科技瓶颈,让海洋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

  将海洋创新网络“嵌入”广州产业网络,利用海洋创新链、产业链的国际化、尖端化、多样化特征,作为“触媒”,与广州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链融合集群发展,推动广州制造业全面“下海”,拓展海洋新需求,培育海洋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实现蓝色增长。

  瞄准可燃冰 积极部署商业化开发

  广州拥有强大的海洋科研实力。

  2023年12月,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命名并在广州南沙首次试航。承载着全球科学家“钻透地壳、进入地幔”的梦想,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国之重器”、支撑海洋强国建设的“核心利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梦想号”预计2024年全面建成,建成后将为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勘查开采产业化提供重要装备保障,进一步提高我国能源自主保障能力,有力支撑我国实施大洋钻探国际大科学计划。

  广州市目前有58家涉海科研机构,其中4个国家级重大发展平台,36个重要涉海科研机构,18所涉海高校,有海洋领域两院院士7位。广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香港科技大学共建的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已作为“基地”进入国家实验室体系;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等海洋国之重器建设进展顺利;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等海洋创新平台相继建成投入使用。

  面向2049,广州将加强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利用技术储备,积极部署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化开发,突破开采、储运等关键核心技术,加速实现装备国产化,建立完整的水合物规模化、商业化开采工程技术装备体系。积极开展海上风电、氢能、波浪能、潮汐能、温差能等未来海洋新能源产业技术研发,培育由发电—转化储能—能源利用组成的海洋新能源产业链。

  提升海洋服务 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广州具有较为完善的海洋公共服务体系。

  1949年,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成立,1973年更名为交通部广州海运管理局(简称广州海运局),负责华南沿海运输的经营管理。1957年,广东省打捞公司(专属交通部广州航道局)于广州成立,负责广东省内河沿海沉船打捞;1974年,广州海难救助打捞局成立,救助区与海军南海舰队管辖海域对口。

  面向2049,积极参与海事培训、联合搜救、防灾减灾、海上执法、海底打捞等国际海事合作,积极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气象预报预测、航线风险警报、热带气旋监测等信息服务,共建国际海洋公共服务供给体系。进一步引进、集聚国际航运和海洋经济科技相关学术会议、论坛活动,国际重要海事、海洋科技产业展会。支持在穗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深度参与国际海洋治理机制和相关规则制定与实施,鼓励涉海企业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海洋金融、贸易、海洋产业的国际技术标准和行业规则。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娟)

  数读海洋之城

  广州是国家经略海洋的战略重地:南海总面积约350万平方千米,海域总面积占我国海洋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广州是环南海地区最大的城市,是我国南海海区综合管理和开发保障重要服务基地,在国家南海资源开发保护、海洋治理等方面发挥核心作用。

  广州有强大的海洋科研实力:广州市目前有58家涉海科研机构,其中4个国家级重大发展平台,36个重要涉海科研机构,18所涉海高校,有海洋领域两院院士7位。

  广州有强大的海洋经济实力:经初步核算,2022年,广州市海洋生产总值为3409.14亿元,居全国第四,全省第一,规上涉海企业达到1369家(2021年末数据),是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

  广州是全球重要的航运枢纽:广州是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广州港是华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主枢纽港、全国最大的内贸集装箱枢纽港、国际集装箱干线港、重要的汽车和粮食枢纽港、华南地区非洲航线最密集的枢纽港。2022年,全市完成货物吞吐量6.5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486万标箱,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居世界第五、第六。

  广州在全球海洋城市中具有一定地位:权威的《现代海洋创新城市报告》2022版中,我国有9个城市进入排行榜。其中广州位居全球第22名,全国第4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