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彰显特质 建成极富魅力的人文之城

来源: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4-02-18 17:36:27 访问量:- 【字号: 打印 分享到:

俯瞰荔枝湾涌粤剧艺术博物馆段。(资料图片)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摄

  千年城脉、文脉、商脉铸就了广州的历史积淀厚度、文化底蕴深度和人文气韵温度。面向2049年,广州将建设成具有“国际眼光、中国气派、岭南风格、广州特质”的中国式现代化世界文化名城,全面增强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加强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以文化赋能城市的未来发展,讲好中国故事、广东故事、广州故事。

  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到世界文化名城

  珠江烟波接海长,春潮微带落霞光。

  云山珠水造就了广州独特的自然地理禀赋,广州也是世界上少见的、历经2200多年城址未变的城市,传统中轴线一直是城市中心,古城既层叠立体,又与时俱进,体现了中国传统营造的智慧。

  如今,从文明路起步,一直走到有近百年历史的永汉电影院,北京路步行街随即映入眼帘,但见人流如鲫,充满岭南风情的骑楼商铺林立。就在人们脚下,千年古道层层叠压了11层路面,由上而下分属民国、明清、宋元、南汉、唐代5个历史时期。2200多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塑造了这个中国独树一帜的历史文化名城。

  面向2049,广州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处理好“老”和“新”的关系,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迈向具有“国际眼光、中国气派、岭南风格、广州特质”的中国式现代化世界文化名城,向全球讲述“中国故事、广东故事、广州故事”。城市文化品牌、城市文化精神特质更加彰显,提升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四大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更加全面,推进历史城区、历史水系等核心文化空间的整体保护与创新展示,挖掘“厂、涌、村、楼”等记忆场所,加强湾区联动保护与发展,联合肇庆、佛山等历史文化名城,以及香港、澳门等城市,推动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全面打造博物馆之城、图书馆之城,促进形成多元活力的文创产业和文旅融合模式,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将广州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城市范例。

  以“文化地标”打造广州向世界展示自己的亮丽名片

  扬帆通海两千年,海上丝路写传奇。

  每年春秋两季,广州万商云集,热闹非凡。被视为中国外贸“晴雨表”“风向标”的广交会在广州举办已有134届,如今,广交会展馆位于赤岗塔和琶洲塔之间,从琶洲港澳客运码头出发的高速客船,一路奔向出海口,还会看到莲花塔。

  莲花塔、琶洲塔和赤岗塔这“三塔”,雄踞于珠江航道已400余年,曾持续数百年为往来商船提供航标指引,见证了广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的无限繁华。如今,“三塔”与广州塔、广交会展馆等同立珠江畔,一起再续广州对外贸易更加发达的未来。未来这一带也将不断出现世界眺望广州的“文化地标”,成为广州向世界展示自己的亮丽名片。

  面向2049,广州将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升广州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世界文化遗产对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是巨大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谦建议,将广州沿珠江航道,尤其是后航道的众多近200年的工业遗产打包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它们是中华民族百年复兴史、工业史的缩影,类型非常丰富、完整、全面,而且是广州独有。”

  《广州2049》提出,持续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积极推动传统中轴线申遗,挖掘中华禅宗文化申遗潜力。结合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点打造南海神庙-黄埔港、黄埔古村古港-后航道、西关-滨江三大片区,在历史城区内打造老城中轴线片区和禅宗文化片区,结合工业遗产打造近代交流片区,塑造珠江两岸延续千年的文化交流场景,打造广州对外交流窗口。

  用“绣花”功夫推进历史文化传承活化

  下足“绣花”功夫,彰显羊城魅力。

  位于广州老城的沙面岛保留着有百余年历史的欧陆建筑群,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在这个占地只有0.3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多达54处。如今,这里很多尘封的老建筑正在敞开大门,通过修缮活化,化身博物馆、文艺空间、咖啡馆等,让市民在百年古建中感受城市的根脉。

  面向2049,广州将不断推进历史文化的传承活化。提升珠江文化带,打造复合多元的世界级滨水活力廊道;建设海防文化带,塑造凝结湾区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文化空间;聚焦沙湾水道,营建引领同城化发展的岭南水乡魅力客厅;激活南粤水陆古驿道和流溪河文化带,营建链接城乡的共同富裕长廊。

  与此同时,坚持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模式,保护和展现广州历史城区重要文化节点、轴线、场景和要素;以微改造促进文物和历史建筑合理利用,推进历史城区有序疏解。注入艺术、演艺等新功能,提升整体品质,塑造可流动、可共享的泛博物空间以及多元的文创业态。利用设计力量提升街区背街小巷的风貌品质,打造“一街一品”的特色文化路径和文化口袋公园,丰富历史文化街区可读性、可品度,形成“最广州”路径的毛细血管和广州文化旅游的重要吸引物,丰富历史文化街区可读性、可品度。结合元宇宙、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数字化转译,推动数字历史文化资源与文旅、文创产业相互结合与转化,着力打造数字文化引领地,提高广州记忆的全球影响力,为世界提供数字文化示范样板。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娟)

  数读人文之城

  集聚建设文化设施,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结合历史文化城区活化改造,融入文创、展览、演艺、艺术等文化功能;面向国际化生活方式,因地制宜增加中小型美术馆、博物馆、剧场、画廊、书店、音乐展演空间等新型的、多样多元的城市文化空间,提升文化资源浓度。至2025年,全市每万人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不少于1500平方米,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0.25平方米,至2049年,万人城市文化建筑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

  创新发展文创产业,提升文化核心竞争力:依托文创园区、龙头企业、文教资源,引导文创企业集聚发展,建设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打造全国领先的数字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标志性创意空间和国际先锋创新交流场所。至2049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

  创新营造文旅场景,提升文化名城吸引力:推出特色旅游主题品牌。打造“一区一品牌”的文化旅游空间发展模式,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山水景观、现代都市文化等建设旅游目的地。2049年全年国际国内游客数量达到5亿人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