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北部增长极规划 向空而强,从交通繁忙到开放繁荣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24-03-19 18:12:11 访问量:- 【字号: 打印 分享到:

777.jpg广州北部增长极空间格局规划图。  受访单位供图

  广州北部,地处南粤地理几何中心、粤港澳大湾区顶点,坐拥千万级流量国内单体最大规模机场、华南最大的国家级铁路货运站,是粤北进入大湾区的第一站,更是大湾区链接世界的门户客厅。

  面向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广州,2021年市党代会首次提出“将白云国际机场周边打造成为广州发展新增长极”,2023年编制的广州2049城市发展战略亦提出北部“极点示范”方略。从2000年版战略规划的北部“优化”到广州2049城市发展战略的北部“绿色繁荣”,依托空港探索高质量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发展北部的一种共识和趋势。

  近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编制了《北部增长极协同发展规划》,聚焦三大枢纽密切关联腹地686平方公里范围展开谋划,以“湾区国际开放枢纽、亚太自由经济区”为愿景,推动北部地区从“交通枢纽”向“经济枢纽”“开放枢纽”迭代升级。到2035年,发展成为汇集300万常住人口、万亿级工业产值的全球综合枢纽门户、国际供应链组织中枢、湾区北部智造高地、绿色生态航空都会。随着战略不断向纵深实施,广州必将从“云山珠水”迈向“海阔天高”。

  ●南方日报记者 刘珊 周甫琦

  广州北部,靠什么

  汇聚湾区最大空铁双枢纽、谋定千亿级航空产业集群、传统汽车电子时尚业不断聚势领跑,广州北部,“家底”丰厚。

  北部有活力,是大湾区链接世界前沿地。

  北部现有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北站、广州国际港三大交通枢纽,人流、资本、信息、技术大量涌入,枢纽“流量”变成高质量发展“留量”,使整个广州北部区域更具活力。

  背靠“顶流”,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全国第一。白云机场2023年旅客吞吐量突破6300万人次,居全国第一,实现国内机场旅客吞吐量“四连冠”,坐稳“流量之王”宝座。

  港通全球,广州国际港货达20多个国家和40个城市。广州国际港是广东省唯一、华南最大的国家级铁路货运站场,进出口班列达“9出5进”14条,联通西欧、东欧、西亚、中亚、东亚、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40个城市,为3000余家外贸企业提供稳定的国际物流通道。

  客运繁忙,广州北站是粤北进入大湾区的第一站,是大湾区首个开通的高铁站,也是集高铁、普铁、城际、地铁“四网融合”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

  北部有引力,千亿航空正崛起、引聚新质生产力。

  航空业是经济的“倍增器”,依托白云机场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发展的广州临空经济,正成为广州经济发展新引擎,注入发展新动能,预计到2025年航空及相关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航空总部稳步发展,总部园区已现雏形。空港经济区进驻企业1.8万余家,国内排名前5位的商务航空公司已有4家设立运营基地,空港中心总部园区已引入140多家临空产业企业。

  航空物流规模成形,诞生全国最大空港物流中心。美国联邦快递、DHL、穗佳、顺丰、申通等知名物流企业入驻,现有4个航空货站和4个快递中心,形成全国最大的空港现代物流中心。

  航空维修品牌擦亮,形成全国最大飞机维修基地。汇聚广州新科宇航、GAMECO两大全球龙头航空维修企业,波音和空客“客改货”项目落户投产,初步形成全球最大飞机客机改货机基地和全国最大飞机维修基地。

  北部有实力,汽电时尚领头羊、实体经济承载地。

  北部制造业基础良好,在全市9.5%的土地内集聚了18%的规上工业企业,汽车装备、电子制造、时尚皮具三大重点产业集群领跑全国,一直是广州实体经济的重要承载地。

  从一台车到华南最大汽车制造业基地,产值占全市近40%。北部汽车零部件产销和整车销售产业规模大,形成地区龙头产业,年工业产值超千亿元,占全市39%,是广州第一个实现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的制造业基地。

  从一片芯到高端电子制造集群,上中游实力强劲。北部电子制造产业覆盖全产业链,上中游企业约占全市的40%。

  从一件衣到国际时尚中心,产业集聚程度高。北部时尚服装产业初具规模,集聚了全市约一半的服装企业和八成以上的皮革皮具产业,是中国乃至全球箱包皮具产业集聚程度最高、产业配套能力最强的基地。

  广州向北,其势已成

  渴望发生蝶变的广州北部已弓满弦张,只要能巧借形势政策等外力,将可以迈出更远更坚实的一步。

  “开春第一会”发出以“北部增长极等功能区联动发展”共建新广州的豪言壮语,逐步推动北部增长极从“交通枢纽”向“经济枢纽”、再向“开放枢纽”迭代升级,助力广州向海而兴、向空而强。

  广州谋划新增长极,“谋”的是湾区合作新气象。

  北部增长极是打造大湾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扩大大湾区辐射范围、区域能级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争取更高层次合作的战略交集点。依托空铁枢纽的叠加效应,北部辐射范围可延伸1000公里以上,覆盖湖南、广西、贵州等省,并可对接川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进而链接泛珠三角地区4亿客流与东盟10国,具备成为我国面向东南亚、中东乃至非洲交通支点的条件。

  广州谋划新增长极,“谋”的是同城一体新发展。

  北部增长极是大湾区北大门及广佛全域同城化、广清一体化重要一环。以北部地区为增长核心,以战略性高铁、轨道为牵引,串联粤北、粤西汽车装备、都市消费、电子信息、现代农业、文化旅游5大产业核心资源,深化跨区域产业“总部+生产基地”、园区共建、整体搬迁等多元化产业对接合作模式,带动粤北地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广州谋划新增长极,“谋”的是都市建设新图景。

  广州北部以空铁融合发展为核心建设“北部增长极”,南部围绕黄金内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一北一南拉开广州这座千年商都“北空港、南海港”的战略格局,实现广州从“云山珠水”扩展到“海阔天高”。

  从“交通枢纽”到“经济枢纽”

  北部腾飞的“续航动力”足不足,关键在于能不能整合更多高价值、高潜力的腹地资源,能不能将诸多单个优势叠加成更强的综合优势,形成更强的合力,推动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区域协同和相互赋能,重点在做好“港与港”“港与产”“港与城”“港与区”“港与湾”五组关系。

  密切港与港的互联,放大国际空铁门户优势。

  流量为王的时代,广州需要世界级枢纽,让畅连全球的航线和四通八达的高铁线成为城市转动的内燃机,带动城市奔涌向前。

  从新加坡等世界自贸港来看,航权开放对自贸港的发展至关重要。广州可争取开放第七航权试点,大力开拓国际航线,进一步深耕东南亚市场,拓展欧美航线,开发非洲潜力市场,增加“一带一路”航点,不断巩固和强化国内外市场优势。

  凌晨的机场灯火通明,没有昼夜的分别,只有货运的忙碌。白云国际机场应考虑增设货运专线,强化提升航空运力、货源组织能力。同时,要创造更加便捷的通关环境,提供全天候一站式货物通关服务。

  提升港与产的互动,培育壮大枢纽经济引擎。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城市体系体现了和全球枢纽经济的联系。北部增长应如何临空一跃,推动广州北部地区从“交通枢纽”转向“经济枢纽”?

  广东现有的三大自贸片区(南沙、前海、横琴)均为临海港型平台。广州应对标先进,积极争取临空型自贸型平台甚至国际开放新平台,争取向国际尤其是港澳、东盟开放投资和贸易便利化、临空产业税收优惠、人员跨境流动便利化等政策。

  广州北部增长极应积极推动与周边重点平台互动,建设世界级飞机维修示范基地,打造面向“一带一路”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从“产品输出”走向“技术输出”。

  广货“广出”,在广州北部增长极构建综合性的“海陆空”供应链管理中心。推动北部地区由传统的物流中转站向产业组织和生产制造中心转型,构建多式联运的供应链管理中心。

  变“流量”为“留量”,在广州北部增长极开拓空铁都市新消费、新文旅、新服务产业功能。除了临空制造业,临空服务业也是重要的“流量”经济。

  增强港与城的互融,提升区域空间品质和服务配套。

  城因港兴,港为城用。空港经济区的发展过去一直以“功能区”模式为主,而新时期航空都市的打造更关注各类人群需求和环境品质。

  北部“浅丘环抱、城水互绕”,是大湾区重要的生态踏板缓冲地带。

  重视蓝绿交融的生态本底,以“流溪河蓝脉+广清绿芯与帽峰山双屏”为核心,构建绿美融城的大美画卷。通过广州北部(融创项目等)与清远南部片区(长隆项目)文旅联动引流,打响冰雪旅游、森林动物品牌,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应结合北部增长极就业与居住人口特征,重点打造优质社区场景和文化场景。重点地区有针对性地布局高品质的生活服务设施,构建全年龄友好社区;提升社区文化品牌软实力,塑造各具特色的休闲宜居宜业社区,激发产业人才创新活力。

  强化港与区的互补,凝聚合力共创发展动力。

  一流的规划理念与方案也需要坚实的主体推进落实。

  根据《规划》,应借鉴大兴国际机场新航城模式,建议由省政府或省级部门统筹,联合省机场集团、广铁集团、广州市政府相关部门成立省级建设运营平台公司,重点统筹交通联运和产业平台资源导入。

  此外,该片区还需合力聚力协同推进战略地区开发,由市主导、区参与,共同围绕空铁枢纽客流汇聚节点,在跨区交界地区的战略区域谋划核心平台,打造商务区、会展区、医疗城、科创谷等商务、旅游客流目的地,把客流变为客留;同时,围绕空铁枢纽货流物流干线,规划建设协同互补、特色鲜明的主题产业园,构建供应链、产业链一体良好的产业生态。

  强化港与湾的互惠,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当今大都市区成为城市区域参与全球竞合的重要形式。北部增长极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促进区域一体化。

  联动南沙,推动广州从“云山珠水”到“向海向空”发展。立足空铁枢纽,争取设立对接东盟、亚欧、印度洋等扇面的国际合作平台,推动重大战略协同共谋。

  协同港澳,建设成服务大湾区、联通国际的重要门户节点。应加快实现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目标,拓展大湾区境内外航空网络,加强轨道交通互联和一体化运营。同时,推动制度机制软联通,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跨境流动政策创新。

  辐射周边,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广清一体化,带动粤北共同富裕。通过北部增长极构建,推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东广清接合片区建设,探索“前研发,后生产”的先进制造业协同模式,形成产业链跨区域协同发展格局。

  ■专家解读

  中兴大城智库首席经济学家李晓鹏:

  推动北部增长极

  产业空间协同发展

  将目光投向广州北部,这里坐拥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国际港、广州北站三大枢纽,不仅是湾区最大的空铁枢纽群,也是广州重要的实体经济承载地。

  近日,广州市编制了《北部增长极协同发展规划》(下称《规划》),高质量建设北部增长极、开放新枢纽,打造成为全球综合门户枢纽、国际供应链组织中枢、湾区北部智造高地、绿色生态航空都会,成为能代表广州参与世界竞争的重要战略点,助力广州建设成为中心型世界城市。

  “围绕白云国际机场打造北部增长极,是广州提升城市服务能级、实现制造业立市的战略举措。”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本次协同规划编制的专家——中兴大城智库首席经济学家李晓鹏博士,深度解读《规划》产业空间的亮点和思考。

  南方日报:广州北部增长极的供应链枢纽建设目前面临哪些困境和挑战?《规划》提出了怎样的产业空间解决方案?

  李晓鹏:目前,广州北部增长极的供应链枢纽体量与资源配额还存在一定差距,价值潜力待挖潜,枢纽效能待提高。

  在航空方面,白云国际机场高价值国际航权通航点不足,货运运力有限,货运低附加值货物比重高;在铁路方面,广州国际港主要服务省内传统制造业,中欧班列配额不足,出口额较低。枢纽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空港临空经济增加值较低。

  《规划》提出,依托高效空铁公路交通网络,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供应链枢纽。推进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国际港、广州北站三大枢纽紧密联动,发展多式联运,提升人流、物流的中转和集散能力,建设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枢纽,着力打造体现“精明增长”的产业“链式”空间载体。

  一方面,依托空港,打造临空产业走廊。

  根据《规划》,依托空港大道、空铁大道、钟港大道、花都大道等机场放射交通走廊串联临空供应链、产业链与服务链,打造3条临空复合型产业走廊。其中,依托空港大道打造国际服务大道,由空港国际航空枢纽向南对接中心城区,聚集国际级的对外交流和服务的国际商务、都市消费、会展贸易等功能;依托空铁大道、钟港大道打造战新科创大道,联动知识城,布局生物医药制造、转化国际医疗服务功能。对接汽车城,提升新能源汽车电子、航空电子产业功能;依托花都大道构建时尚智造大道,联动佛山北部、清远南部、知识城,重点发展都市时尚智造、文化旅游、展贸、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等功能。

  另一方面,依托铁路,打造临铁产业走廊。

  根据《规划》,依托广清高速、增佛高速、白云五线、新广从快速等主要道路,打造广清高速、广佛北部2条临铁型产业复合走廊。围绕广佛、广清区域物流通道构建“1+6”汽车装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体系。打造广州国际港汽车装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供应链枢纽,聚焦关键零部件集散、整车出口产业,重点建设新能源汽车、机电装备、电子电气等企业总部;沿线构建6个物流基地、异地货站,做大做强货代服务和零部件集散检测功能,协同花都谋划国际港-花都汽车城专用铁路线。

  南方日报:作为拥有全国最大旅客吞吐量的机场门户地区,广州北部增长极在产业空间布局上,是否考虑为大量到访旅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消费体验?

  李晓鹏:北部增长极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为区域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文旅产业将作为重要节点,与航空枢纽、临空高能级消费、医养服务等形成紧密联动,共同构建宜居宜游、宜购宜养的绿色、生态、智慧现代航空都市。

  《规划》提出,要提升山前大道生态文旅带和流溪河国际文旅带2条国际级文旅产业带。依托山前大道打造集生态涵养、现代农业、观光度假、休闲体育于一体的国际生态文旅走廊。沿线打造5大国际一流的主题公园文旅综合体,串联生态文旅资源、汽车体验、智慧农业产业等多个重要资源和产业平台,打造山前旅游大道“全民健康欢乐”文化游径,谋划大型文旅项目承载空间。依托流溪河塑造机场周边面向“商旅客”和“都市客”的特色文化旅游窗口,打造集生态涵养、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复合型水岸空间,串联生态景观公园、特色文化节点、美丽乡村等优质文旅资源,创新低空旅游、低空消费新模式;发挥国际航空枢纽优势,沿流溪河谋划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大地艺术节、大型文化体育赛事等国际文化大事件和特色文化项目。

  南方日报:《规划》中对广州北部增长极未来的产业发展空间载体有哪些考虑?

  李晓鹏:目前,从北部地区的产业发展形态来看,临空制造还存在产品生产规模小、价值链低、科技含量不足等问题;临空服务中商务会展与总部经济尚未形成大规模集聚;临空消费在健康消费领域具备卓越前景。

  为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丰富产业发展空间,《规划》立足产业需求,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升对优质产业项目的吸附能力,打造一系列高质量的产业发展空间。

  以龙头企业为牵引,打造8个临铁制造业园区,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推动传统制造业创新发展;以特定产业为发展方向,构建16个临空特色园区,构建特优主题园区和特强产业生态;围绕区域片区形成9个生产性服务园区,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专业化的会展、商务、科研、展贸等配套生产性服务。

  南方日报:《规划》中提出了哪些措施保障产业空间布局及项目落实?

  李晓鹏:在产业空间保障与落实上,《规划》积极落实广州市及各区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科学设置国土开发强度,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规划》建议积极争取RCEP自由经济政策落地,发挥空铁运力比较优势,构建湾北两大生产资源供应链综合枢纽。

  此外,《规划》中还探索了创新协同机制,建议制定园区建设、招商门槛和标准,推进重点园区土地资源整备,支持园区开发、招商及运营;促进招投联动,实现园区优质企业孵化;积极谋划建设RCEP国际合作示范园区,完善重点产业相关配套政策,助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 刘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