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青年与城市共未来!穗港澳高校“活力杯”设计活动收官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24-03-25 18:28:09 访问量:- 【字号: 打印 分享到:

  3月25日,穗港澳高校“活力杯”设计活动总结会在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顺利举行。

  “活力杯”设计活动面向广州、香港、澳门高校师生设立,吸引了广大年轻人参与,活动共有321份作品参赛,经过三轮专家评审,最终187份优胜作品脱颖而出,包含16个一等奖作品、30个二等奖作品、50个三等奖作品及91个优秀奖作品。

  

  穗港澳三地师生踊跃参与

  根据活动组织方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活力杯”设计活动于2023年5月启动,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广泛发动穗港澳地区高校师生参与,深入越秀、荔湾老城的大街小巷,让年轻的一代重新了解、探索、思考老城,同时也促进了三地师生交流合作,在互学互鉴、交流碰撞中开拓思路、汇聚创意。

  

  活动由市政府指导,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越秀区、荔湾区政府主办,市委宣传部、统战部、港澳办、教育局、团市委、三地协会协办,邀请何镜堂、许学强、李劲堃等院士大师担任顾问,邀请郭明卓、陈雄等湾区优秀设计机构、科学院、行业协会的32位知名专家担任评委,为青年人搭好设计筑梦台。

  主办方通过启动仪式、高校座谈、海报宣传、媒体发布等窗口,广泛告邀穗港澳三地莘莘学子。与高校开展座谈会、宣讲会近40场,与16名校长院长、90名教师和数百名学生面对面交流。

  活动吸引了广州、香港、澳门三地近40所高校、2220名高校师生报名参与,既有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城市大学等重点院校,也有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院校专业横跨地理、规划、建筑、景观、艺术、市政工程等多学科,还有穗港澳高校组织联队。

  经专家初评、答辩终审等程序,321个作品中,有187个作品获得奖项,获奖率达60%左右。其中,46支入围决赛的队伍同台竞技,亮实力、展才能,实物与模型齐上阵,线下与线上直播同进行,吸引近6000人在线观看。

  在本次活动中,师生们提交的作品非常有创意,思路开阔,体现了现代设计对城市空间与人的需求的关注。比如关心老城区里老人的生活需要,关怀儿童和各种群体对公共空间的需求。还有关注文化的保护、传承,特别是文化利用。

  本次活动选址广州荔湾和越秀的老城区,是把老城区的大街小巷,作为学子们开展设计实践、设计研究的一个具体现场,这样的安排使得学子们有机会能够深入生活,深入现场。

  引路筑梦

  “未来规划师”走进老城谋实事

  值得关注的是,赛事期间还举办一系列青年喜闻乐见、生动活泼、接地气可感知的活动,带来了不少惊喜。

  “未来规划师”走进广州老城背街小巷,为越秀、荔湾老城保护与活化利用献计献策,筑就广州老城市新活力的共学场、实践场、展示场。

  背街小巷是城市的“里子”,蕴藏着广州发展的脉搏以及老广州的市井气与人情味。此次活动,主办方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多所高校联合发起“走读广州”调研活动。132位师生走进越秀、荔湾老城大街小巷,走访足迹累计超过1600公里,途经包括海珠广场、天字码头、北京路、大小马站书院群、永庆坊、华林寺、荔枝湾涌等诸多历史文化节点。师生游走城中小巷、骑楼老街,打卡西关大屋、香火络绎不绝的千年古刹、文人墨客笔下的历史水系。在“走街”中找寻老城文脉,在“串巷”中品味岭南风韵,在思考中感悟老城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为配合活动开展,主办方特别打造一处“设计之家”活动场所,面向公众开放。“设计之家”位于荔湾区多宝街宝庆新中约43号——宝庆大押旧址。活动期间,该建筑开放首层及庭院,为参与活动的高校师生提供讨论设计构思、开展设计工作坊、组织公众参与活动的场所,并成功举办荔湾区历史文化街区主题展览,实现以赛促用,以用促保。

  主办方结合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协同香港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在“设计之家”为学生打造一次别开生面的文化测绘工作坊。香港大学陈振国老师开展“文化测绘入门”讲座,生活有趣的课程形式受到学生们的热捧。35名学生经过3个小时的问卷调查及文化测绘,再回到“设计之家”记录描绘调研结果,与街道工作人员分享文化测绘的初步成果,交流研究心得。学生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的画面成为炎炎烈日下广州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将“老城市新活力”映射进每一条街巷。

  主办方还联合广州美术学院策划“改造与更新”课程成果展,让赛事活动与课程实践相结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同时,增加学生的实战经验,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此次活动集合学院的核心骨干教师团队和富有经验的外聘设计教师,超过20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将 “保护与更新”作为课程的核心议题,对老城区的历史变迁、街巷肌理、商业模式等进行系统研究,结合当地居民的需求反馈,形成改造设计方案,并提供对外展示的机会。绝大多数同学展现出极高的热情、努力和专注,表达自己对当下老城更新保护的大胆思考与想象。

  

  多元作品为大湾区“创意赋能”

  参与本次“活力杯”活动的老师、同学们共同耕耘,关注老人、小孩等群体出行、居住、娱乐的切实需求,提出许多有温度、有深度、有特色的想法。既有口袋公园、人行桥、街巷等小设施、微空间设计,也有提升滨水步行环境、老旧小区人居环境的较大尺度城市与景观设计。既有关注老城历史保护、绿色生态、活力营造等理念的研究,也有针对老城文化传承的历史街区改造。

  像“驿市之间”适当改造建筑体量形成开放公园,以双拱建筑形态、清砖基座、竹子表皮等方式,打造岭南文化风格的建筑形象。“屋上园”通过创新设计在大小马站街区打造一个以园林为主题的公共屋顶系统串联起街区的四个区块,解决公共空间碎片化问题。“传承古韵,焕发新生”以永庆坊历史街区为范例,通过对永庆坊历史及现状调研,分析建筑保护与利用方案,形成老旧社区微改造设计范式。“‘三’引青年,巢筑越秀”通过设计营造既满足既有历史街区居民需求又能吸引青年汇聚的社区第三空间,激活城市活力,推动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

  青年学子们的设计作品不但“美”,而且“实用”,思路多样,解决城市最现实问题。如根据广州老城区骑楼街区内City walk的轨迹分布与场景偏好外在特征,了解并分析影响骑楼老街舒适度和吸引力的内在因素,推导骑楼街区有机更新的街景营造策略;深入如意坊社区,结合低碳、生态、韧性社区理念,尝试通过设置透水铺装、亲绿空间,解决社区向心力弱、雨季洪涝、居住体验差等问题;创新提出老龄老旧小区“老龄主导”模式,探索老旧社区适老化空间环境营造的策略和路径,满足老年人在地性养老的需求。

  如结合社区问卷调查、居民访谈、Envi-met城市微气候数据分析,研究海傍社区居民对活动空间的偏好与需求;基于问卷调查、人群移动观测、街道测温分析,研究文德路社区的城市微气候,提出为社区居民设置遮阴凉亭、风雨连廊等气候适应型微更新设施;通过客观数据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荔枝湾涌及其周边空间环境品质进行评价,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对应提升策略,为荔枝湾涌后续建设发展提供方向与参考;提炼“荔枝”为主要元素,通过历史、文化、人群、业态等多因素综合分析,挖掘一系列可利用的公共空间,提出以点状节点串联整段河涌的“点一线一面”综合活化提升设计策略,以唤醒荔枝湾涌新活力;以上桥为理念,意在将广州特色的滨水空间归还于民,结合荔枝湾涌的水系特性,置入社区中的桥上空间,串联老城水系片区的活力场景;荔枝湾历史街区总体建筑密度较高,绿化较少,导致热岛效应显著,舒适度低,因此针对性提出面向微气候改善的优化建议。

  如以大小马站书院群遗址、传统书院文化为基础,对大小马站进行品牌形象设计,创造可爱萌动的“Hello小马”符号形象,形成品牌文化空间;提炼岭南茶文化元素符号,落点沙面,设计与广府茶文化相关文游产品,营造“茶游”体验式城市漫步活动。

  

  南方+记者 刘珊

  通讯员 穗规资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