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广东海洋经济总量连续29年居全国首位,打造“海上新广东”还需这样发力

来源:南方+ 发布时间:2024-09-26 15:40:43 访问量:- 【字号: 打印 分享到: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广东海洋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在全面建设海洋强省、打造“海上新广东”上要如何取得新突破?9月25日至26日,政协第十三届广东省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在广州举行,就“围绕打造‘海上新广东’,深入挖掘海洋资源潜力,持续激发海洋经济活力”开展专题议政。

  其间,省政协专题调研组作“围绕打造‘海上新广东’,深入挖掘海洋资源潜力,持续激发海洋经济活力”专题调研情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根据报告,广东海洋经济总量连续29年稳居全国首位。2024年上半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921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4.4%。

  广东今年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9218亿元

  作为海洋大省,广东海洋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大陆海岸线约4084千米,居全国首位;海域总面积约42万平方千米,居全国第二;海岛总数1963个,居全国第三。2023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约1.88万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9%,海洋经济总量连续29年稳居全国首位。

  海洋大省要如何向海洋强省稳步迈进?今年以来,省政协成立调研组,邀请部分全国政协委员,联动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和沿海市县政协,分为5个课题组,赴全省14个沿海地市开展实地调研,组织赴海南、江苏、浙江学习考察,函请山东、福建提供书面调研材料,召开多场专家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报告显示,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广东相继出台全面建设海洋强省意见、海洋强省三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部署实施海洋强省八大行动,全省联动谋划推进“海上新广东”建设。蓝色“朋友圈”合作逐步深入,目前已缔结国际友好港口90对,累计开通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450条,联通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个港口。

  同时,广东海洋产业体系加速构建海洋第一产业稳步发展,2023年,海水产品产量478.2万吨、产业增加值615.8亿元,较2020年分别增长6.1%、27.4%;海洋第二产业加快建设,海洋化工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748.1亿元、81.8亿元、115.3亿元,较2020年分别增长61.6%、76.7%、144.8%;海洋第三产业提质增效,海洋旅游业呈现强劲恢复态势,全年沿海城市接待游客量约5.3亿人次。

  广东海洋产业发展,创下了多个“率先”和“全国第一”:目前全省共有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69家,在全国率先突破南海大黄鱼、黄金鲹等重要经济品种人工繁育技术;拥有12家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领域的上市企业,位居全国第一;诞生全球单机容量最大、风轮直径最大的海上风电机组……

  报告显示,广东海洋资源潜力持续释放“海上粮仓”方面,2023年海水养殖产量达357.28万吨,同比增长5.18%,增速创近十年之最。种业创新实现新突破,“十三五”以来获批国家审定水产新品种达17个。全省已建成投产发电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居全国第二。

  海洋科技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加强。其中,冷泉生态系统、万米钻深的大洋钻探船、国家深海科考中心落户广东,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建设加快推进;全球首艘具有远程遥控和开阔水域自主航行功能的科考母船“珠海云”交付使用;我国最大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造岛神器“天鲸号”相继建成。

  同时,广东不断加强海洋经济服务。率先启动省级近海海底基础数据调查,省级海洋数据中心建设初见成效。积极探索海洋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成为我国开发的首个蓝碳交易项目,深圳完成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的拍卖,刷新碳汇成交单价纪录。

  建议引导全产业链跨市域合作

  报告显示,近年来,广东在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强省建设上取得了新成效,但总体上看,还处于起步加速阶段,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

  这些短板和问题表现为,“九龙”治海难成合力、海洋空间规划统筹不够、海洋产业大而不强、海洋科技创新不足、经略海洋能力欠缺、服务要素保障滞后等。

  如何破解海洋经济发展难题?报告提出了7个方面28条建议,建议在陆海统筹、山海互济、港产城融合、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持续发力,深入挖掘海洋资源潜力,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力打造“海上新广东”

  其中,建议大力推动海洋优势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包括加快现代化海洋牧场类海洋产业园试点,探索实施“标准海”供应,推动项目“拿海即开工”;合理布局海洋牧场装备制造基地、种业生产基地、深远海养殖基地、水产品加工物流基地“四个基地建设”,引导全产业链省内跨市域合作;优化整合大湾区内原有港口,构建协同高效的现代化港口体系等。

  报告还建议,加快推动海洋新质生产力。包括加快以海上风电为主体的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对于已确权的海域兼容利用,探索通过租赁、置换等方式进行流转,完善漂浮式海上风电用海管理政策;加快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发展,紧盯海洋生物基因、功能性食品等关键领域发力,加快培育海洋生物医药龙头企业。

  在深化海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报告建议,组建完善省海洋强省建设工作委员会。同时,建议广东和沿海地市因地制宜成立海洋发展厅(局)作为政府组成部门,负责统筹协调涉海涉港涉油气工作,统筹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加快海洋经济发展,需要大力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力。报告建议,发挥重大平台支撑作用,高标准建设国家深海科考中心、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等重大创新平台;完善海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海洋人才系统工程,按照“领军人才+产业项目+涉海企业”模式,积极引进海洋产业领军人才团队;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专业的省级技术转移、技术交易和产业化孵化平台,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专业服务。

  小组讨论上,报告关注的发展海洋药物产品、海洋旅游业等重点难点问题,也引发了参会人员的关注和热议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邓毛颖认为,应当推动海陆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一方面要引导传统产业向海扩能,另一方面要引导海洋的科研成果上岸转化。例如,可在发展生物医药、化妆品、食品产业等方面“向海问药”“向海求方”,做好海洋生物这篇文章。

  珠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珠海市委会主委陈依兰建议,加大涉海法规支持力度,建立海洋政策研究中心,按稳海洋发展“保障键”。她说,以报告中提到的粤港澳游艇“自由行”为例,国家四部委下发实施方案已七年,入境限制多等问题仍无法解决,亟须对交通、出入境、海关等现行法规进行系统梳理,找到政策平衡点,争取出台临时开放水域审批、游艇旅游“水域负面清单”等可操作性强的“自由行”政策,推动港澳游艇真正实现“自由游起来”。

  “广东的海洋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南澳岛等海岛旅游产业发展大有可为。”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沈康建议,海洋旅游可与养殖业、海上风电等海洋产业深度结合发展。要健全海洋特色文化宣教机制,注重品牌先行,通过设计吉祥物、标识系统等方式打造传播载体,强化品牌建设,打造南粤特色海洋品牌。

  南方+记者 马立敏 见习记者 黄子欣

  通讯员 徐炎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