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景名胜区到城央公园 ——白云山门柯子岭门景观提升
一、还绿于民行动计划
《2019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开展白云山、越秀山‘还绿于民’‘还景于民’专项整治行动”的主要工作内容,坚持“坚决遏制增量、消化存量”的原则,以生态环境有效恢复为工作目标,排查和整治白云山及麓湖、越秀山周边的违法建设。计划三年全面完成白云山及麓湖、越秀山环境整治任务,使白云山及麓湖、越秀山成为自然生态环境维育良好、景观形象和游赏魅力独特、各类基础设施条件优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风景游憩境域,使老城市焕发新活力,实现还绿于民。因此,特开展《白云山、麓湖、越秀山及周边还绿于民工程三年环境整治行动计划(2019-2021年)》。
白云山及麓湖、越秀山是岭南地区十分突出和具有代表性的景观资源,是自然山水得以在城市环境中延续的重要空间节点,在广州传统的“山、水、林、城、田、海”城市空间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城市生态建设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广州城市的建设,白云山与广州城的关系从原来的“青山半入城”逐步转变为现阶段的“山在城中央”,故白云山门岗亟需提升改造,实现从“门岗”到“客厅”的服务。
2019年,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开展了《白云山门岗“一门一策”详细方案设计及实施指引》编制工作,规划研究包括7个重点出入口及10个次要出入口,对17个门岗提出一门一策,实行分类改造。其中柯子岭门为7个重点出入口中的一个。
二、柯子岭门——由小到大
柯子岭门岗位于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西南侧,以大金钟路为界,紧邻柯子岭村,距地铁11号线柯子岭站直线距离450m。未改造前建设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大致包括入口广场广场流线交叉、存在安全隐患,且由于广场空间过小,进出交通不方便;大金钟路东界面植物过于茂密导致大金钟路东界面看不到白云山主体,入口界面则被种植了三棵细叶榄仁的花基遮挡,看不见入口门岗;现状停车场出入口和人行出入口交叠,不便于管理且不安全;门岗过于靠前,以致外入口广场空间不足。
在前期规划中对柯子岭门提出了 “由小到大”的整改理念。主要策略包括了以下几点:一、入口广场的扩容。包括扩大广场,拆除现状条形花基,拓宽广场临街面,将原有的无效绿化空间铺装化,扩大集散广场。门岗后移,取消现状紧贴人行道的门岗,于北侧设置新门岗,前留出较大面积的入口前广场,提供集散空间的同时起到满足市民日常活动社交的需求,将实实在在的空间交于市民使用,实现真正的还绿于民。考虑重新设置停车场专用出入口,实现由现状的人车混流转变为人车分流,规范车辆停车进出流线。二、云山界面的梳理,针对现状界面杂乱的植被情况,提出通过对边坡的地形进行整理,清除下层杂乱地被,实现对白云山绿化边界的景观提升,同时打通道路与白云山的视线,实现近山可见山。
同年,基于上位方案设计及实施指引,陈雄大师团队受邀进行了柯子岭门岗的景观工程设计。方案以白云山最具象征性的云为切入点,塑造了云道、云廊、云亭,同时顺应场地山谷跌级而下之势形成流水蜿蜒而下的步道和多层次立体活动平台,从而提升原有市民的活动空间品质以体现“还绿于民”的初衷,旨在打造一个亲切自然的入口前导空间,兼具市民小公园的品质,同时又展现出独特的岭南风采和时代特色。
改造完成后柯子岭门岗呈现的新面貌得到了市民的认可及好评。现在走在大金钟路上,未达门岗便能看到前方显眼的入口标识;沿前导空间向门岗方向行走,可经过3个顺应地势打造的多层次立体活动平台;同时,场地左侧设有一条流线型云廊,廊下除了设置有休息坐凳,还嵌入了3个功能建筑,为市民提供遮阴休憩空间的同时也增加了厕所等配套设施。停车场配套已被迁至西北侧绿地,实现人车分流。
同角度改造前及改造后航拍对比:
改造前
改造后
入口标识
三大立体活动平台
门岗及前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