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0232239号建议答复的函
苏韬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搭建海洋产业区域共营发展环境机制和平台的建议》(第20232239号)收悉。您的建议对于发挥南沙引领带动作用,建立区域和产业协同发展机制,促进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我局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港务局、南沙区政府等单位进行认真研究办理,并与您在2月8日进行了电话沟通,4月19日通过电话交流了答复内容。经综合各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已开展工作情况
(一)强化规划引领,发挥南沙区核心带动作用,全面推进海洋强市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精神,紧抓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重大发展机遇,制定印发全面建设海洋强市有关文件,突出南沙区核心地位,高层次谋划全面建设海洋强市。印发《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构建“一带双核多集群”海洋发展格局,提出到2025年全力打造海洋创新发展之都、推动建设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目标。将海洋发展相关内容纳入南沙区“十四五”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四五”规划及先进制造业“十四五”规划等文件,提出谋划布局未来海洋产业,吸引海洋高端要素聚集,聚焦海洋科技创新引领、高端船舶海工、航运物流、海洋生物产业和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努力将南沙建设成为广州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区。
(二)以南沙为核心区域,打造我国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一是聚焦海洋领域布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推动海洋科技力量集聚成势。以明珠科学园为核心区,加快建设南沙科学城,重点发展海洋科学,与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等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联动协同发展,共同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现已形成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为龙头,冷泉生态系统等大科学装置为核心的海洋科学国家实验室预备体系。目前,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在省组织的启动建设期评估考核中获得“优秀”评级,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列入国家“十四五”专项规划,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深海科技创新中心投入使用,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项目建造工作稳步推进,天然气水合物勘察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式启动建设,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落户南沙,“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开展。二是聚焦科研和产业创新融合,打造“港澳成果+南沙转化+湾区应用”科创产业生态模式。南沙与中国科学院、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航天科工集团等科研院所、高校和龙头企业合作共建科研机构23个,集聚科大讯飞华南人工智能研究院、广船国际海洋科技研究院等各类创新平台352个。规划建设香港科技大学科技园、香港科学园南沙孵化基地等平台,推动粤港澳三地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华南技术转移中心与香港机电工程署联合共建大湾区科技成果与技术转移共享平台,实现两地科创资源、技术需求精准对接,目前线上平台进驻服务机构774家,转化技术成果数量超1100项。推动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华南分中心在南沙落户。依托华为(南沙)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三是加强海洋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海洋经济等重点产业领域,大力支持开展科技研究。2022年围绕近海农产品培育、近海污染防治领域,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聚焦行业发展,成立广州市规划资源和海洋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组织开展海洋科技协同攻关。聚焦可燃冰勘探开发开采等领域,组织实施新能源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开展“可燃冰勘探开发环境监测与储层评价技术研发”“可燃冰开采气体的高效储运关键技术研究”“船载可燃冰样品分析系统与产能评价装备研制”研究,支持经费3000万元,为我市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三)坚持产业协同,海洋领域重点产业实现创新发展。一是大力推进建设南沙国际航运枢纽核心承载区,打造广州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阵地。依托南沙港区大力推进码头、仓储、航道等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南沙近洋汽车码头、南沙国际物流中心、南沙粮食和通用码头扩建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大湾区首个全自动化码头南沙港四期投入使用,连片建成国际一流的集装箱、粮食、汽车码头集群,形成华南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综合枢纽港。2022年南沙港区完成货物、集装箱吞吐量约3.6亿吨、1839万标箱,累计开通外贸集装箱班轮航线148条、内贸航线34条,以南沙港区为枢纽的“湾区一港通”模式覆盖12个支线港,海铁联运首年突破10万标箱,与香港机场、白云机场海空联运业务超百亿元。二是加强邮轮产业合作交流。支持南沙区与马来西亚槟城州政府、三亚中央商务区管理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邮轮航线合作为基础,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连续多年举办广州邮轮发展圆桌会、“南沙国际邮轮旅游文化节”,先后承办2019年第十四届中国邮轮产业发展大会、2019年世界港口大会“中国和世界新兴邮轮市场”分论坛、“创新大湾区,邮轮新启航”粤港澳大湾区邮轮合作与发展研讨会等系列活动,广州南沙邮轮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2022年成功举办第十五届中国邮轮产业发展大会,围绕“后疫情时代邮轮市场布局”主题,重点讨论后疫情时代中国邮轮产业发展方向和行动路径,来自全球9个国家和地区、邮轮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家、专家学者等超500人参加会议,是疫情后全国首次高规格、大规模的邮轮业交流合作盛会。三是加快推动船舶海工装备产业提升竞争力。广州作为中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聚集了广船国际、黄埔文冲、英辉南方、粤新海洋等20余家船舶制造企业,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生产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制定印发《广州市现代高端装备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在船舶与海工装备领域,围绕推动产业集聚、做强产业链条、抓好企业培育、加强要素供给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以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需求端升级牵引为导向的产业链升级,全面提升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国际竞争力。四是积极发展现代海洋渔业产业。以国家级龙头企业广东海大集团为链主,推动南沙、番禺两个省级产业园建设,促进都市现代渔业产业链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积极创建番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计划总投资14.1亿,规划建设渔业文化旅游消费中心、海洋渔业集聚中心、数字渔业总部经济中心,推动形成集渔业生产、水产品加工、休闲渔业、滨海旅游等为特色的新型渔港经济区。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建设远洋渔业海外基地。2022年落实远洋渔业补助资金4298万元,在建造渔船、履约养护国际渔业资源、远洋渔船奖补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壮大远洋渔业船队,广州远洋渔业有限公司是华南地区唯一一家通过中国船级社远洋渔业企业安全管理体系评定的企业。五是建设航运交易平台。推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支持国内首个航运保险要素交易平台在南沙做大做强,累计提供风险保障金额超330亿元,引导银行参与设立50亿元南沙航运产业基金。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强化规划落实,完善政策体系。深入贯彻《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实施《广州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广州市南沙区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等专项规划,进一步完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编制广州市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出台全面建设海洋强市三年行动方案,加快建设我国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南沙建设广州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区。
(二)加快海洋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海洋科技创新孵化基地。规划建设以龙穴岛为核心区的南沙临港经济区,高标准编制临港经济区专项规划,强化港口资源高质量、高效率利用,大力培育以港口为核心的世界一流临海临港产业体系。推进南沙港五期、粮食及广州港国际通用码头扩建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与港澳共建大湾区航运联合交易中心,提升国际航运枢纽能级。发挥海工装备、种质育苗、水产养殖、海洋渔业交易和冷链物流龙头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带动作用,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体系和产业集群。支持南沙区申报省级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促进合作交流,激发海洋产业潜力,培育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强化金融支撑,鼓励金融企业设立科技金融事业部、专营机构,做优做强科技金融产品、业务,鼓励探索投贷联动、投保联动等模式创新,为科创企业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
(三)搭建海洋领域产学研合作平台。高水平推进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发展,加快香港、深圳分部建设。加快推进冷泉生态系统、天然气水合物勘开发工程研究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作用,强化区域布局和协调联动,大力推进高水平南沙科学城建设。加强海洋领域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强化成果转移转化政策激励,进一步对接南沙区的战略发展方向,加快对接和引进一批港澳乃至海外科技成果到南沙区落地转化。建立广州市海洋产业创新联盟,搭建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
感谢您对我市南沙重大战略性平台和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以上意见可主动公开。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2023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