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型生态廊道设计思路探索
广州水网密布,河流从山林汇流而下,流过丰收的田野,经过繁华的城市,流向大海。河流是生态廊道的重要依托载体,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长期跟踪广州生态廊道工作,开展生态廊道系列规划,针对河流型、交通绿带型等不同类型生态廊道涉及建设开展系列研究。增江画廊作为广州典型的河流型生态廊道,全长35公里,优质沿线自然景观与高品质滨水公共空间宛如一幅绵延的山水画卷,不仅为候鸟迁徙保留充分的滨水湿地,也为市民打造了多样化的活动场地:喜欢运动可以去体育公园挥洒汗水,喜欢亲水可以到天然沙滩泳场,白湖水乡、何仙姑家庙、小楼人家以及湖心岛等十多个“打卡点”足够度过一个充实的周末。
为了设计建设出更多市民喜闻乐见的生态产品,我局研究制定了广州市河流型生态廊道设计指引,促进滨水公共空间更绿更美更有品质。
增江画廊
●河流型生态廊道是什么?
生态廊道一般是指由河流、湿地、农田、山林、公园等自然生态要素为载体,串联大型蓝绿生态斑块,形成的连通山水、功能复合的带状开敞空间。河流型生态廊道是依托各级河道、河涌等为要素确定的生态廊道。
该类型的廊道周边通常有丰富的湿地、浅水植物区、岸上乔灌草与草坪空地等生物休憩觅食的重要空间,同时廊道附近也往往布局了市民休闲活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功能空间,如公园、体育场地、沿街商业、文化建筑等。
河流型生态廊道
通过对广州市18个典型点位的河流型生态廊道建成案例实地调研、分析与总结,我们提炼出河流型生态廊道的一体化设计思路与建议为河流点蓝成金提供参考。
广州的河流型生态廊道该如何设计,如何联动廊道周边的城乡区域,打造生态美、环境优、好玩又好逛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河流型生态廊道?我们从四个维度来细说:
河流型生态廊道一体化设计体系示意图
一、生态系统
聚焦河流型生态廊道及周边地区的生态修复与生态功能提质,创造生物友好空间,提升生物多样性。
① 提质修复: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河流减污降碳与修复措施。
鼓励在有条件的河段的浅水区段打造生态浮岛,结合人工湿地、水生植物修复等方式促进水体自净,以低碳绿色的手段减污降碳。
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浮岛类型示意图
鼓励采用生态护岸,推动河岸、河边、河底全方位的河道修复行动:在河岸区域鼓励采用生态驳岸,绿化人工硬化坡岸;在空间富余的河段适度增加可淹没绿地。在河边、河面区域注重植物配置与污染源头治理。在河底区域推动河底清淤、对河床进行清理。
立体全面的河流修复(全要素河流修复行动)示意图
② 生物友好:构筑河流生物多样的微生境与生物友好空间。
结合河流的位置条件,构筑生物友好的河流微生态。近远郊的河流区段,通过将河流、湿地、鱼塘等丰富水体联系成网,构筑符合的水生态。城区内偏人工化的河流区段,应注重在浅滩区域构建植物丰富的浅滩,同时减少岸上硬质铺地的面积,增加岸上绿化空间乔灌草的植被搭配。
狮子洋 珠江后航道
河流微生态构筑类型示意与代表区段
结合水边、岸上植被营造对鱼类、鸟类、昆虫等生物友好的栖息、觅食空间。通过营造浅水植物丛、浅水碎石区、空旷草坪、花卉灌木、湿地、乔木群等多样的生态微空间供鱼类、昆虫、鸟类觅食、栖息与繁衍。在人工化程度较高、绿化空间有限的河流区段,应结合口袋公园打造踏脚石空间,供昆虫、鸟类觅食栖息。
滨水生物友好空间建设示意图
二、慢行空间
重点关注河流型生态廊道与周边地区间的慢行系统的连续可达,同时强调建设对行人友好的可进入空间,提升滨水可达性。
③ 慢行连续:结合河流区段特征设置健康休闲的慢行系统。
有较多城市活动、功能丰富的区段:在有条件的区段鼓励漫步道、慢跑道、双向骑行道、车道、水道的五道合一建设(类型1)。在用地紧张的地段应至少保障漫步道与单向骑行道、绿化设施带的设置;空间确实不足,在符合规范的条件下可考虑立体布局慢行空间(类型2)。
在较少人类活动、满足基本生态游憩的区段:在滨水绿地设置低干预的、可供基本通行的步行空间(类型3)。
滨水慢行系统类型1示例:珠江前航道(阅江路)
滨水慢行系统类型2示例:东濠涌
滨水慢行系统类型3示意:流溪河
④ 友好可达:增加连续可进入的滨水开敞空间。
根据水系等级、所在区位(中心城区、近郊远郊等)以及建设条件,对应增加滨水两侧的开敞空间,滨水开敞空间需沿水连续布局。注意在桥梁、闸口等断点空间引入立体慢行空间缓解措施。在局部确有困难的点位,建议结合建筑退距一体化设计增加开敞空间。
主干河道滨水连续公共开敞空间与慢行空间连接布局示意
三、功能设施
聚焦河流型生态廊道与周边地区如何联动打造河流“生态+”空间,打造一个功能多元、活动丰富的可体验的生态廊道,同时提倡配备齐全的设施,保障基础使用与多元功能植入。
⑤ “生态+”功能:鼓励河流型廊道结合两侧用地共同打造生态+文化、生态+商业、生态+体育、生态+城市公园等功能复合空间激活滨水地区活力。鼓励周边用地充分利用建筑退线空间打造开放的高品质绿色空间,实现“优蓝扩绿”,为周边工业仓储等消极功能用地外侧做好生态景观阻隔与减缓措施。
河流型生态廊道两侧功能模式图
⑥ 设施补齐:根据河流周边的居住、商业、公共服务功能的功能类型设置设施正负面清单。适度增设公园、儿童游乐设施、社区雨水花园、慢行空间、小型运动与文化设施、服务驿站等。设置负面清单,避免过多占用河流廊道岸上空间布局停车场、四车道以上道路等设施。
河流型“生态+”空间正负面清单示意
河流“生态+”设施布局示意图
四、绿色设计
通过对植物景观提出相应的要求,突出乡土植物特色与碳汇林木,同时提倡鼓励应用适宜的低碳技术如风光能源等可再生能源、低碳建造等技术。
⑦ 植被景观:柔化滨水岸线与增添滨水乡土绿植。
鼓励岸线尽量采用生态种植的软质岸线。不具备条件的人工垂直岸线,鼓励采用挂篮、垂直岸线立体绿化等方式提升岸线的生态条件。
增加滨水绿化覆盖率,推行立体绿化种植,结合广州本土气候与乡土特色,丰富滨水空间绿化种植种类。
河流型植物建议示意
⑧ 低碳技术:采用河岸绿色低碳设施与城市家具。
鼓励河岸周边设施与滨水建筑增加立体绿化,增加滨水两侧建筑立面绿化,在栏杆、灯柱、桥梁等结构采用立体绿化,绿美低碳。
鼓励采用低碳节能的城市家具,置入风光一体分布式节能设施,为路灯、河岸展示等城市家具提供清洁能源。
绿色低碳设计技术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