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长者服务专区

延续城市文脉,在保护和传承中推动老旧小区焕发新活力

文章发布日期:2024-08-01来源: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从化区分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旧小区改造是提升老百姓获得感的重要工作,也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内容。老旧小区改造,不仅仅是对小区的老旧环境进行提升,更应关注陪着小区一起慢慢变老的居民。为了实现“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的美好愿景,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从化区分局因地制宜、多措并举,通过实施更新改造,使城市文化得以传承、延续和更新,为居民留下独特的记忆,让老旧小区焕发新生。

  重现“鼓楼济渡”,再叙地方传说。

  在从化区街口街青云路老旧小区流传着一段“鼓楼济渡”的传说:据《从化县志》记载,此处曾是从化明朝八景之一的“鼓楼济渡”,昔日流溪河流经此处,激荡成潭,凿岸成穴,水石相搏间,犹如鼓声冲天,潭外水面宽阔,往返船只如梭,商船靠岸停泊,一片繁荣。到了夜晚,清风拂面、明月皎洁,渡船轻快如毛,摇碎倒映在水中的明月,而当船儿过后,碎月又聚,明月又圆。

  古人诗道“盘石临溪岸,潆洄水千尺,时有问津人,风烟随所适。”但沧海桑田,河道变迁,曾经深潭官渡,如今航运不再,渡口消失,只剩下涌泉龙井。为了唤醒这段繁华的历史记忆,重叙地方传说,在改造过程中,将北边约2600平方米空地建成了一个小广场,并以“鼓楼济渡”命名。在昔日泉眼位置建起喷泉并设置铭牌,在新的山石流水中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唤起了市民对百年老泉的回忆。

  如今,这个充分满足市民休闲需要的“城市微客厅”俨然成为了许多居民休闲散心的好去处。夜幕降临时,月影婆娑,水声淙淙,欢声笑语,又是一派繁荣景象。通过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对文化痕迹的继承,不仅为居民提供了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更进一步提升了文化生活品质,重塑社区精神家园。

广场改造前后对比

纪念泉眼原址                    新增山石景观

  打造精神地标,传承英雄精神。

  街口街纪念碑老旧小区项目改造范围有一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从化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于1957年建碑,用于纪念在人民的解放事业中献身的从化革命烈士。2018年,扩建改造成纪念广场,也成为了全区开展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活动场所。

  为了进一步凸显这一精神地标,围绕纪念碑打造党建历史文化主题的集中展示区,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对纪念碑公园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优化提升,以纪念烈士、革命文化教育为主题,整体设计艺术雕塑品、艺术地刻、景观铺装、路灯等设施,强化文物保护与周边环境配套整治,营造素雅、安静的场所气质。同时聘请艺术工匠建造主题浮雕景墙,以革命烈士事迹为主线,展现了革命英雄为了广大人民的幸福生活而进行浴血奋战的画面,传承革命烈士英雄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打造成一个有规模、有内涵、有底蕴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人们缅怀、瞻仰英烈的精神地标。

纪念碑改造前后对比

纪念碑景墙改造前后对比

  追寻场所记忆,保留人文特色。

  关围新村位于从化区新城西路,自1985年建起至1989年最后一栋居民楼建成,它是从化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住宅小区。关围新村多为工厂宿舍楼,小区居民大部分为80年代周边电厂、水泥厂、合纤厂等工厂的工人,脑海里仍留存着浓厚的工业记忆,承载着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价值,但随着时代变迁和社区的日久衰败,社区里的集体记忆已日渐消失。

  为了尊重关围历史、保留人文特色,从化区分局积极挖掘关围新村的小区文化底蕴,深入研究了整个小区的历史文化脉络,以居住安全、居民需求、优化公共环境和场所记忆延续等要素为落脚点,提出了“追寻场所记忆,裨益社区老人”这一理念。在改造后的社区中展现老工业文化元素,把“无形的记忆”融入公共空间的细节中。如用改造过程中废弃的建筑材料设计景观墙和休闲座椅,创造性地把旧工业文化元素以新时代景观手法复利用,延续了粗犷的工业质感。同时增设小区历史回忆景墙,收集并展示居民提供的反映四十年来社区生活巨大变化的历史老照片,让居民重新发现社区价值,重获身份归属感及情感依托和文化认同。通过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提升了居住环境,更重要的是让六百多户两千多位居民再次记住了鲜活而有温度的生活和情感,让30年历史的关围新村留下了独具一格的场所记忆。

清晖园广场前后对比

设置工业文化墙                打造旧物纪念橱窗

  一座城市的温度,不在于摩天大楼有多高,而在于老旧社区不被遗忘。截至目前,从化区分局累计已改造完成老旧小区42个,4个项目正在建设中,5个项目改造方案经区政府审议通过,计划年内动工。走进已经改造完的老旧小区内,在焕然一新的楼体间,在平整干净的道路上、在各具特色的公共空间中,居民的乡愁得以寄托,城市记忆的长度也得以接续、生长。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