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长者服务专区

市土地开发中心以客流低效轨道站点周边土地储备利用为抓手 助力轨道交通增效提质引领城市发展

文章发布日期:2024-11-07来源:广州市土地开发中心

  广州市地铁建设规模、客流规模均处于全国领先位置,但随着地铁建设向外围城区延伸,客流低效轨道交通站点逐渐增多,造成基础设施的利用不充分,也引发社会关注。为进一步提升客流效益,促进形成以轨道站点为中心的集约化空间模式,市土地开发中心深化低效客流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开发专题研究,通过低效客流轨道站点周边土地梳理与管控,推动实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落实城市规划蓝图和促进轨道沿线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一、国内首次监测识别客流低效轨道站点

  广州市是国内首个进行客流低效站点识别的城市,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开展基于国土空间全流程的客流低效轨道站点监测评估研究工作,以国家政策和盈亏平衡线为基础,通过对轨道站点客流的持续监测,识别客流低效站点并分析其演变情况。目前全市地铁客流低效站点大部分在城市外围的放射型线路上呈线性连续分布,其余离散分布在城市中部新开通、客流尚处于培育期的线路上。客流低效主要原因是轨道交通站点建设和周边土地开发利用协同不够充分,以轨道交通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效率需进一步提升。

  二、统筹低效站点周边土地开发利用,提升客流效益,助力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

  秉承“建轨道就是建城市”的理念,通过强化轨道站点与周边用地的协调以提升客流效益,重点优化站点周边土地利用管理机制,将发展要素优先配置在价值最高的轨道站点周边地区,通过精明开发激活地区发展动力,强化轨道交通走廊发展引领作用,完善沿线地区城市综合功能,实现轨道站点周边土地的高效开发利用,提升轨道交通客流,实现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

  (一)全盘摸查建立用地负面清单,划定储备用地红线,精准收储 

  对客流低效轨道站点周边约800米半径范围的土地进行全盘摸查,系统分析形成不符合轨道站点周边高价值开发理念的用地负面清单,包括低效“三旧”用地、淘汰类产业用地、存在邻避效应的设施用地和农林用地等类型。

负面清单中用地类型(自绘)

  对于站点周边具备综合开发潜力的用地,结合用地现状、用地权属、城市道路、河流水系、规划用地完整性等情况,精准划定具体的储备用地范围,纳入计划收储用地红线精准管控,为下一步具体实施土地实物储备打好基础。并建立拟储备用地的预留和预控机制,强化对轨道站点周边用地资源的主动调控能力,将资源向轨道站点周边倾斜,已完成84宗地(涉及51个站点)预控。

储备范围划定类型(自绘) 

  (二)强化城市综合功能,沿线配置优质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交通可达性,促进产城融合

  以轨道交通站点为中心,完善城市开敞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等功能布局,打造以站点为中心的24小时生活圈,以沿线功能平衡为原则,在轨道沿线差异化配置优质学校、大型影剧院、体育馆、游乐场等区域性、高品质大型设施,形成“一站一特色”,提升线路客流吸引力。

以站点为中心的TOD生活圈(自绘)

  按照加快发展保障性住房的有关要求,重点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800m-1km圈层统筹布局保障性住房:城市中部片区(市中心约45分钟通勤圈半径范围内)侧重完善配套、补齐缺口;城市外围片区则结合站点周边的功能新区建设,系统完善住房、产业和城市服务功能配置,适当提高保障房的供应比例,引导产城融合发展。

综合目标(自绘)

  (三)落实城市发展战略,引导中心城区功能疏解

  以储备用地为抓手,落实城市发展战略和空间规划意图,与重点片区开发联动,推进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的成片连片开发。依托轨道线路及沿线土地的综合开发,完善城市综合功能,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公共交通走廊上的职住平衡,引导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疏解并促进外围城区发展,有效提升轨道交通客流和运营收益。

引导走廊职住平衡(自绘)

  (四)建立储备项目库,分批、分期有序实施,实现站点客流效益提升与土地增值双赢目标

  建立客流低效站点周边土地储备项目库,结合片区发展成熟度、重点功能平台规划、片区发展建设计划、收储实施难度等因素,做好开发时序铺排,分近期、中期、远期3批推动项目实施。针对纳入年度土地储备计划的低效客流站点,精准管控、靶向施策,全力开展土地储备工作。以亭岗站为例,聚焦轨道站点综合开发核心,圈层发展,靠近亭岗站布局高强度、多元复合的商办功能,外围布置居住配套功能,打造产城融合的服务新城,实现产居比约46:54,能够助力亭岗加快摆脱客流低效,促进片区产城融合发展。

亭岗站周边地块概念规划方案(自绘)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