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观察|找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点,城市更新创新不止
荔湾湖畔,泮溪酒家被西关戏曲萦绕了70多载,食客如织是常态;广佛交界的紫坭岛上,依托紫坭糖厂旧址而建的紫泥堂文化创意产业园复古而静谧,园区内的几座电影摄影棚连轴运转,拍摄订单接连不断……在千年商都广州,总能看到几十、上百年的老建筑在热情迎客,业态各异却满是人气,成为“老城市新活力”的代名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智慧、韧性城市”,为各地城市建设与发展指明方向。要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广州城市更新步履不停,创新不止。
于广州而言,城市规划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密不可分。近日,南都记者调研发现,广州在注重规划引领之余,更注重“以用促保”,努力找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以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的有机更新,留住老城烟火气,激发新活力。
泮溪酒家航拍图。市规划院供图
活化改造讲究“方法论”
建城史超过2200年的广州,以大量珍贵的老建筑记录下城市发展变迁,其中不少已被纳入历史文化遗产、工业遗产名列。在20世纪20年代便拥有“中国国金融第一街”美誉的旧城长堤一带、创办于1947年的泮溪酒家、建立于1953年的紫坭糖厂等等,均是广州现代经济发展与民生烟火繁盛的见证者,也在不同时期面临着同样的发展问题,亟须活化改造。
但活化改造必须讲究“方法论”,泮溪酒家就曾吃过这样的“亏”。20世纪60年代初,经由岭南建筑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莫伯治的设计营造,泮溪酒家荟萃了岭南庭园特色及其装饰艺术的精华,成为驰名中外的岭南园林酒家。此后,泮溪酒家又经过数次改建、加建,原莫老时期的风貌已不可见。
时光推移,泮溪酒家发展成了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中心区域最为重要的园林酒家之一。在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指导下,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广州市规划院”)和华南理工大学历史环境保护与更新研究所联合设计,对它进行“微改造”提升。
“泮溪酒家原本布局合理且具有岭南特色,功能流线合理高效,建筑错落有致,项目在尊重建筑原有历史脉络的基础上,消除后加建筑营造的不和谐因素,并对建筑本体部分进行风貌复原。”广州市规划院副总经理胡展鸿介绍说,项目以莫老原始设计的图纸及记载为基础,参考相关西关及荔湾湖泮历史图卷,寻找西关水街历史风貌,识别出最有价值保护和展示的部分,确定了应被复原或拆除的构造和景观。
泮溪酒家联合岭南传统工艺大师对建筑装饰构件、门扇、窗户、栏杆、灰塑进行修复。市规划院供图
对原建筑群山馆水榭、泮亭船厅等重要空间及场景进行修复设计,又参考紫洞艇对船舫外观进行优化改造,并联合岭南传统工艺大师对建筑装饰构件、门扇、窗户、栏杆、灰塑进行修复,将广东传统“三雕”“两塑”工艺更完整地体现在酒家内外饰上。
胡展鸿表示,“我们在不动结构、不改功能、不增面积的前提下,以最小作业量、最大限度重现莫伯治院士最初岭南庭院布局的山水脉络构想,以老酒家的‘老’,唤醒荔湾湖畔的文旅行商新活力。”
酒家参考紫洞艇对船舫外观进行优化改造,内部装饰极具传统特色。市规划院供图
如今的泮溪酒家,更像是一座兼容展示岭南名匠和工艺的博物馆。胡展鸿总能回忆起儿时外公带他到此喝早茶的淳朴记忆,“听到戏曲就很有老西关的味道”。2023年4月,在率团访问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最后一天,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也曾到此体验“广式早茶”,并在社交媒体上留下“十分惬意”的赞叹。
在“历史空间”拥抱现代生活
微改造,激活了泮溪酒家的“历史血脉”,所赋予的现代生活功能,让历史建筑得以“活起来、用起来”。这是广州的典型案例,却又不是唯一的案例。
作为广东最早开启近代化工业的区域之一,广州番禺的工业文明积淀深厚,留下了许多工业文化产物,如于2000年破产关闭、凝聚了几代制糖厂人“甜蜜汗水”和计划经济时代集体记忆的紫坭糖厂,如今以紫泥堂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身姿,保留着老工业厂房的历史风貌,又凭新的业态重新加入时代发展。2024年龙年春节档热门电影《热辣滚烫》、元旦档电影票房冠军《一闪一闪亮晶晶》,以及《绝望主夫》《热搜》等影片,都在园区取景拍摄。
电影《一闪一闪亮晶晶》在此取景。
“园区目前一共有6座拍摄棚,可拍电影和汽车等产品广告。”走在园区内,广州市紫泥堂创意文化有限公司运营总监梁光介绍说,目前电影行业有近八成作品需要棚拍,而广东历来是影视产业发展重要地区,园区正是瞄准这一市场前景,于2020年通过改造若干仓库建成影棚,影视产业已初具规模。
园区里斑驳的黄墙、矗立的烟囱,88栋新奇雄浑的旧工业风建筑,为各类年代戏、警匪戏提供了天然的拍摄外景。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2023年间,紫泥堂园区承接拍摄的电影、广告、短视频、服装平面等等就数以千计。
园区目前一共有6座拍摄棚,可拍电影和汽车等产品广告。市规划院供图
广州市规划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建筑总监陈健生告诉南都记者,市规划院借助园区与影视拍摄、文化旅游产业需求相匹配的工业建筑空间特色,以影棚等产业空间为核心,规划了酒店、商业、文化旅游等产业配套空间,通过设计全流程介入、运营前置思维,分区、分期、分类逐步盘活园区遗产建筑和存量空间。如今,园区内已有不少艺术家入驻,开起了自己的文化公共空间。
自2013年起,依托功能植入,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有着“中国金融第一街”美誉的越秀旧城长堤也巧变“广州民间金融街”,复兴了1924年孙中山于此创办中央银行后汇聚的金融产业活力。
十多年来,广州市规划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副总廖新龙及其团队一直跟进着广州民间金融街的设计营造,至今仍在陪伴它升级发展。“我们采用渐进式更新改造和局部新建相结合措施,逐步引入民间金融、商务办公和文化旅游功能。同时,基于建筑空间特征,策划适宜骑楼空间的多元业态,完善街区配套设施,维持并提升历史空间的城市活力,实现整体产业转型升级。”廖新龙说。
广州民间金融街一角,占地59公顷的广州民间金融街园区入驻机构达752家。
广州民间金融街功能业态分布图。市规划院提供
廖新龙透露,经过10年发展,占地59公顷的广州民间金融街园区入驻机构达752家,以全区1%的土地面积累计创造了超70亿元税收,为超100万户三农、中小微企业、个人提供融资超5000亿元,培育新增了3栋纳税贡献过亿的“亿元楼宇”。仅长堤路民间金融街,就分布有大小金融公司600余家。
“保”与“用”在磨合中进步
随着传统产业与新型业态融合、传统街巷与现代空间交叠、传统建筑与新建建筑共生,老城区、老街区以“新生”恢复了昔日繁荣,展示多元文化形象。但区域的建设与发展,依旧需要在与时代的碰撞中不断磨合、不断进步。
通过立面做“减法”,广州民间金融街重塑了沿街骑楼界面、修复传统街巷尺度,在延续历史环境之余,又有意识地提升人居环境。
“我们缩小了缘石半径来拓宽步行空间,有的路面铺上了马蹄石,希望机动车可以慢下来,而行人能够在这里方便安全地穿行,有的路口设立的止车柱是独立的而非栅栏式的,是为了让人们搭的士不用绕行……”廖新龙说,当中的交通设计花了不少心思,滨江步行空间和公共空间更是通过设置无障碍坡道和亲水平台,改善了人与珠江的关系。
路口设立的止车柱是独立的而非栅栏式的,这是为了让人们搭的士不用绕行。
2013年6月23日,位于长堤大马路268号首层,中国内地第一家民间金融主题博物馆——中国(广州)民间金融博物馆正式开馆。馆内利用实物、历史图片、场景再现、互动游戏、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手段,展现我国民间金融发展历史,展示近代广州在民间金融业的引领地位以及现代广州长堤民间金融街的建设历程。这为市民游客深入了解与传承千年商都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窗口,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保护。
得益于充分利用广东、广州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系列激励政策,广州市规划院与紫泥堂文化创意产业园深度合作,使园区的整体风貌和核心价值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园区于2022年被纳入广州市第一批工业遗产,2023年成为广东省第二批工业遗产、园内十余栋工业建筑成功申报为工业遗产核心物项,并荣获广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3A级旅游景区等多项荣誉称号。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也在组织编制的《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中,将园区整体列入工业遗产类历史风貌区:重点保护厂区工业格局、与生产密切相关的厂区环境、生产流线、生产建筑、附属设施以及近当代生产活动的历史记忆,促进园区在价值保护展示基础上进行合理活化利用。
紫坭糖厂旧址风貌。市规划院供图
如今的紫泥堂文化创意产业园,新老元素相得益彰。图片来源:广州番禺发布
以用促保、用保结合,各方还在不断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活化利用新路径。
眼看紫泥堂文化创意产业园焕发新彩,陈健生希望,未来能进一步联动园区周边资源,将文化、电影产业与沙湾古镇人文、历史和村镇发展深入结合,充分激活遗产价值。
沿着金融街漫步,廖新龙也畅谈着计划称,将继续践行“绣花功夫”,以民间金融街为媒,进一步带动周边历史文化街区遗产活化利用、功能业态提升和人居环境改善,重塑近现代金融商贸街区的历史氛围。
作为“老广”的胡展鸿更是感慨,“既坚守传承,又勇于创新,这就是岭南文化特色,这就是广州的老城市新活力。”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莫郅骅
部分图片由市规划院提供
编辑:莫郅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