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长者服务专区 > 新闻动态

广州全力抓好“百千万工程”、城中村改造 向“融”要纵深 向“产”要增量

文章发布日期:2024-03-09来源:广州日报

  

年轻人在黄埔区融德里喝茶消费。

南沙区榄核镇,工人正在晾晒香云纱。

黄埔区“纳米水乡”新乡村示范带

沈燕芬

扫码看视频

  3月7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开放日挤满中外记者,广州正在推进的“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南粤大地飞速发展,但也客观存在着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要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实施“百千万工程”无疑是一把关键的解题钥匙。

  对于广州来说,同样如此。广州还有着广袤的乡村地区和市郊城镇,北部山区的水碧山青,东部中心的连片产业,开放南沙的向海而生,与都市车水马龙、灯火辉煌的风貌可谓各有其美。

  而这些地区,恰恰是“再造一个新广州”的空间优势,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融合,自然成为广州增加经济纵深的战略之举。与此同时,对于存量土地,广州同样使出“融”字决,让城中村与老城更加有机融合,提出打好城中村改造攻坚战,开展城市品质提升行动,由形到神、由表及里、由内到外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建设绿美广州,让人们更好享受“活力湾区、新彩广州”。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申卉(除署名外)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苏俊杰、吴子良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乐怡、申卉

  再聚焦:

  强区促镇带村 城乡协调发展

  “头号工程”,重若千钧。

  全市11个区、177个镇(街)、2822个行政村(社区),都在这盘“大棋”中。可见,这个来头不小的“头号工程”,既不是泛泛的日常工作,也绝非纯粹的“三农”工作,而是广州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然而,对于资源优势、发展速度不尽相同的地区,如何有的放矢,考验着广州的定力和智慧。

  一区一策,走特色路,广州谋划各区差异化品质化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内城市榜单都把目光投向了区级、县级节点,各区则力争把自身“锻造”得更有特色,更有实力——

  经济大区,锚定创新。在工信部赛迪创新百强区中,天河区连续3年排名全国前三。

  工业大区,向实走深。黄埔区固定资产投资额居全国开发区首位、规上工业总产值排名全国工业百强区第二。

  开放之城,面向世界。南沙区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9个(累计270个)……

  联城带村,街镇担当,广州一手抓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一手抓服务生产生活。在南沙区黄阁镇,自助政务服务纵向延伸,提供全天候“不打烊”的政务服务新体验。随着全市所有镇街基本实现政务服务自助终端全覆盖,群众办事也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在花都花东镇,依托毗邻白云国际机场的优势,汇聚了玉湖冷链、京东物流、GAMECO等一批重点项目,这个近郊镇从“郊区大镇”到“经济强镇”,如同一个缩影,让我们看见越来越多专业小镇、特色小镇在广州拔节生长。

  高质量发展能到什么高度,关键看“村”的短板补到什么程度。广州从细处着眼,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更有质感:做好“土特产”大文章,推进“新乡村示范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于广州而言,以“百千万工程”撬动城乡融合发展形成千钧之力,推动广州加快迈向共同富裕。

  再发力:

  大抓产业发展 坚持项目为王

  在建章立制构建好“百千万工程”的四梁八柱之后,进入加力提速之年的“百千万工程”,要如何突破?

  我们不妨来盘点广州“百千万工程”2024年工作安排的关键词。其中,出现最多的两个词,一个是项目(12次);一个是产业(9次)。这两个关键词,也印证了不久前举行的高质量发展大会“百千万工程”研讨活动的主题——大抓产业发展,坚持项目为王。

  当前,广州推进“百千万工程”进入加力提速之年,重点在任务进度、产业支撑、项目建设、城乡建设、改革创新、支撑保障六个方面加力提速。签约15个项目、总投资额超600亿元……在“百千万工程”2024年第一季度重点项目现场签约仪式上,签约的项目中绝大部分是产业项目,如投资200亿元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交易中心。

  多方保障、汇聚各方力量,方能推动“百千万工程”纵深推进。

  如何为“百千万工程”项目注入“金融活水”?今年,广州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与农行广州分行将进行战略合作,广州11个区“百千万工程”指挥办与农行广州分行对应服务的一级支行分别签约。农行广州分行未来三年将对市“百千万工程”重点项目建设给予超3000亿元的信贷支持。

  以水之力,广州水投集团紧扣省、市“百千万工程”的工作部署,将供水、排水、净水服务延伸至镇街村一级,赋能“百千万工程”。在广州北部的花都区、白云区以及白云机场、临空经济示范区,随着新农业、新经济、新产业密集布局,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由广州水投自来水公司、广州水投花都自来水公司联合建设的北江引水工程(水源工程),历经5年工期,即将在2024年全线竣工,为新兴区域解决“水”问题。

  精明增长,求新求变,从去年开始,广州大步推进城中村改造,今年进一步明确了城市更新的重点任务是推进新模式的四大片区——广州新中轴(海珠)、广州火车站、罗冲围、环五山创新策源区,实现首期项目开工建设。今年年初,国家首批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落地,首笔“花落”广州罗冲围片区潭村改造项目,标志着“依法征收、净地出让”城中村改造新模式在广州全面落地,让广州得以满弓劲发攻坚城中村改造。

  从区、镇、街齐发力,到聚焦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全社会汇聚起共同参与“百千万工程”的强大合力,这股力量也将推进“百千万工程”不断取得新突破,加快建设经济纵深广阔的新广州。

  案例聚焦

  将“关键变量”变“最大增量”

  黄埔“百千万工程”这样进阶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瑞琪

  在全国两会开幕前,广州黄埔一批乡村文化礼堂就已拉开建设序幕,将“沾泥土”“接地气”的文化活动送达“家门口”,唤起亲切的乡愁感。一个个“热辣滚烫”的重点项目,一条条落在实处的有力举措,一项项温暖人心的便民服务,正擂响“百千万工程”战鼓。

  “百千万工程”是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作为广州实体经济主战场、科技创新主引擎,黄埔“百千万工程”如何提级进阶?从紧锣密鼓的安排部署来看,有三个“关键变量”,可成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第一个关键变量,产业。

  新春后,全市2024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在广州开发区、黄埔区火热开工,以占全市近1/3的开工项目数量,全面打响广州新一轮“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当头炮”。推动产业大发展,彰显出黄埔“头号工程”的“头号速度”“头号力度”,也成为“百千万工程”强而有力的支撑。奔跑在建设的“春天里”,黄埔已立下目标——全年实现400个项目签约落户、180个项目开工筹建、120个项目竣工投试产。

  第二个关键变量,城乡。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优化经济布局。如今,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正集结优势资源,推进“院士下乡、产业进村”,把高科技产业链“嵌”进镇街村社,将“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全面提升区域发展能效。年初,黄埔创新学院揭牌、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核心园开工,成为黄埔最新的科技“引擎”,获得项目“落子”的黄埔迳下村,由此与“颠覆性技术创新”紧密相连,成为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肥沃土壤。

  从“种稻米”到“种科技”,黄埔的乡村吸引越来越多科技人员带着新技术、新理念奔赴而来,融入城乡协调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从而“拼”出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第三个关键变量,绿美。

  漫步南岗河,水波悠悠,绿草如茵,“幸福河湖”的幸福感扑面而来;登上长岭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一条绿色珠链串联山水景观、人文村庄,吸引无数游客乐游山林;走进口袋公园,小而美、精而幽,满足市民休闲需求的同时也彰显城市的风貌。

  2023年,黄埔新建成40个口袋公园、社区公园,新增城市绿地1025亩,完成森林质量提升超1.4万亩,以“绿美”为笔,擦亮城乡诗意栖居的最美底色。

  聚焦“百千万工程”,黄埔以“园中有城、城中有园、推窗见林、出门入园”为目标,构建山水林田湖城一体的生态基础。

  处处有公园、处处是美景,人们能在黄埔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更美好的环境中安居乐业。

  在全省、全市发展大局中找准坐标,广州开发区、黄埔区锚定打造产城融合、城乡融合双标杆区,将“关键变量”变为“最大增量”,积跬步、至千里,正迈向“百千万工程”更好的未来。

  代表建言

  推进“百千万工程”

  做好“土特产”文章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叶作林

  “百千万工程”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乡村的高质量发展一直是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增城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沈燕芬重点关注的领域。

  作为一名返乡的“新农人”, 沈燕芬投身乡村振兴建设,在推动农业和乡村发展课题上进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她通过一系列的措施盘活了近2000亩农村闲置田地/低效利用土地,带动了4个村庄村民年度增收超120万元,协助广州多个县区完成撂荒地开荒复耕面积超1000亩。同时,充分挖掘乡村本地的土特产资源,提高丝苗米的附加值,开拓线上销售渠道,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自产自销模式逐步发展本土丝苗米特色品牌。

  乡村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关键。“‘新农人’是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活力。”沈燕芬认为,“新农人”群体越来越庞大,但配套政策仍然需完善。她建议完善“新农人”激励机制,包括晋升机制、激励机制等,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帮助他们更好地创业就业。

  “做好‘土特产’文章,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沈燕芬建议,推进“百千万工程”,立足县、村、镇的当地特色资源,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 同时,做实“土”文章,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要潜力,向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开发乡土特色产品,发展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数说

  市财政投入144.4亿元用于乡村振兴,安排52.7亿元开展横向帮扶、内部协作,安排410亿元专项债用于“百千万工程”;

  新增城镇空间全省第一,完成7个典型镇建设规划编制,开展57个典型村村庄规划的优化提升;

  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106.4公里,创建“美丽农村路”123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稳定达到100%,农村供水规模化工程覆盖人口比例达到98.1%,行政村实现5G网络全覆盖;

  全市所有镇街基本实现政务服务自助终端全覆盖,实现群众办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累计打造美丽乡镇入口通道68处、美丽圩镇客厅40处、慢行步道99公里。

  公共服务

  全市医疗集团内检验检查结果实现互认共享。

  花都“一元钱看病”成为基层医改的模范样本。

  1318名乡村教师完成学历提升。

  人居环境

  全市94%以上行政村达到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

  198个行政村达到省定特色精品村标准。

  镇域经济

  推动18个中心镇、8个专业镇、8个特色镇差异化发展。

  “土特产”

  培育预制菜加工收入超亿元企业25家。

  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粤字号”农业品牌总量全省第一。

  乡村CEO

  省首批5个试点城市之一,率先举办乡村CEO培训班。

  完成花都区竹洞村等4个村的经理人聘任。

  企业帮扶

  1833家企业与村成功结成1360对,实现有帮扶需求的村结对全覆盖。

  建筑业企业结对帮扶镇村项目124个7379万元。

  荣誉榜

  天河区连续3年排名工信部赛迪创新百强区全国前三

  黄埔区在2023年全国工业百强区排名第二

  花都区入选2023年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名单

  从化区入选全国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

  增城区入2023年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和2023年度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2023年数据)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