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长者服务专区 > 新闻动态

城市研学:在熟悉的街上“旅行” 用“走读”方式认识一座城 城市研学正成为文旅消费又一个“风口”

文章发布日期:2024-03-07来源:广州日报


一位专家导师在黄埔区进行城市研学讲解时,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

参加城市研学的民众在沙面“寻宝”。

  伴随着Citywalk风潮的发展,一种类似于“走读”的研学形式开始出现——城市研学,顾名思义是一种结合城市文旅与研学的综合文化体验。尤其从去年下半年起,城市研学已不再局限于各类文旅企业,就连官方也开始当起“导游”,开展面向公众的城市研学项目。以黄埔区为例,2023年12月起,该区就连续开展了6场面向公众的免费城市研学项目;此外,荔湾区和越秀区作为市民游客的热门“打卡区”,也受到城市研学或导赏平台的青睐,被开发成不少经典的“走读”路线,为Citywalk注入更多“知识点”。

  那么,城市研学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打开方式”?在各地文旅业如火如荼发展过程中,这种研学形式又能为城市带来哪些新机遇?为此,记者采访了相关从业者。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程依伦

  城市研学不局限于青少年

  吸引全龄段人群深度了解一座城

  从去年12月到今年2月,一个名为“沿着大道Citywalk,打开广州黄埔新方式”的系列走读活动接连开展了6场。活动中,由社区导师、考古专家、经济学者等专家导师带领,公众得以走读黄埔大道东、科学大道、深井古村、玉岩书院、创新大道、开发大道等特色地标,沿着城市的千年发展脉络,一堂堂关于“读懂广州”的课被“搬”到了大街小巷里。

  记者发现,每一场活动中约有10位民众参与,当中有喜爱汉服的小学生,有正在就读古建筑专业的大学生,有做服装生意的母亲,有对城市规划感兴趣的银行从业者等不同人群。相比于此前研学类活动所面向的中小学生、青少年,城市研学迎来的似乎是“全龄段”粉丝;而相比于旅游所面向的外来游客群体,它又能吸引不少本地民众。

  负责报名筛选的活动方艺旅文化联合创始人刘锐告诉记者:“以前举办研学活动,大家都觉得是中小学生、青少年才参加的。现在这样由官方举办的公益性质的研学活动却越来越受到成年人追捧。每次活动名额只有十多个,几乎一经发布就‘秒光’了。”

  城市研学到底是什么?尽管目前对此尚未有清晰的定义,但毫无疑问的是,随着研学旅游的发展,它正在逐渐成为旅游、教育领域的新潮流。

  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常务副会长张萌也早早留意到城市研学的“苗头”。作为全国成立的首个省级研学旅行协会,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有超过一千家研学会员单位。“可能这些还只占全省研学机构的两成左右,如今很多旅行社、教培公司、文化创意公司都在转型做研学或设立研学机构,开展相关业务,可以说‘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做研学’。”张萌透露。

  记者了解到,如今市面上的研学项目主要包括历史文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社会服务、劳动教育等多个领域,城市研学虽然无专门领域,但张萌认为,若从广义上来说,城市研学可以理解为“利用城市作为教育实践的平台,通过学习体验的方式来让学生、青少年、成人群体等深度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社会的发展,是文化、教育、旅游的深度融合”。

  “相比单纯旅游,城市研学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城市,对城市产生更深度的认知和归属感。”张萌表示,城市研学这种新模式不仅可以丰富人们对城市的认知与体验,更让人们通过“走读”城市获得启发和思考,从而换个视角来看待城市的方方面面。“很多人生活在一座城市里,可能只对当地的生活比较熟悉,但欠缺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了解。通过城市研学的实地考察,大众可以深层次感受城市的脉络和特色,增加对城市的理性思考以及归属感和认同感。除此之外,对许多年轻人来说,城市研学相比旅游更多了一种交互性,可以实现社交目的。”

  来自暨南大学2022级建筑学系的丁文渊是一名城市研学爱好者。此前在走读深井古村活动现场,记者发现他格外留意肖兰凌公祠、凌鸿年宅等文物保护单位。他告诉记者,通过研学领队老师的讲解,他不仅对古村的历史发展规划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更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新想法:“尤其是城市更新、旧城改造项目,如何让老村落发挥新活力,是我们年轻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

  而对于家庭主妇陈太太来说,她更享受与孩子们一同在城市研学过程中成长的滋味。“孩子一到周末就只想在家里宅着,所以我尽量带他们多出去走走。这些城市研学项目不仅可以起到学习的作用,还可以让孩子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活用丰富历史文化资源

  城市研学助力广州文旅提质

  作为一种“文化+旅游”的研学模式,相比单纯的教育或旅游,对城市研学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广州有着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这也使得广州的城市研学项目呈现“百花齐放”的特点。记者搜索时就发现有围绕“岭南古建”“珠江水系”“科技园区”“岭南生态”等为单元开启的系列研学项目,公众参与率很高。

  刘锐表示,广州所具备的文化、经济等领域的多元性,加上庞大的消费市场,为开展城市研学提供了非常深厚的基础。以其所在机构为例,此前他们就曾与广州各区、各大博物馆开展过多项面向公众的公益研学活动。如2023年他们就曾开展过“城市中轴线”公益项目,带领公众通过“走读”中轴线看广州城市变迁。这些活动不仅吸引游客,也吸引了本地民众。刘锐介绍,报名人群往往来自各行各业和各个年龄阶段。“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城市爱好者,还有一种是企业工会成员,他们需要为企业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寻找灵感,就会尝试将研学引到企业文化中。”

  尤其随着各地文旅行业越来越火热,广州在文旅方面如何提质、丰富本地民众以及外地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城市研学或可成为一个切入点。去年当“Citywalk”成为接棒“露营”的又一热词时,说明人们对自己所在城市的探索欲已不止于蓝天与草地。如今在社交平台搜索“广州Citywalk”,可以发现无数条路线:有从粤海关到圣心大教堂、一览民国风情历史建筑的“人文路线”;有从十三行到西门瓮城遗址、探寻广州千年底蕴的“商都路线”;有从长岭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到白云山道、主打燃烧卡路里的“户外路线”……目前,不少文旅机构也正就这些路线开发城市研学项目。例如,某机构就结合城市地域特征,以“寻宝图”的方式,两年间组织了40多场与社区探索相关的活动,吸引超过630名参与者,其中不少都是本地民众。今年3月3日,在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支持下,该机构在沙面开启了一场名为“执剂药,去哨街”活动,通过打造实景探索游戏,让民众探寻发生在沙面的故事,每个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层的本土民俗和历史遗迹。

  提升对城市的“认同感”

  城市研学应整合资源营造沉浸式体验

  实际上,城市研学的发展与政策背景也一脉相承。记者了解到,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带动中小学生群体的研学教育为导向。但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实践中不少学校、单位和研学机构并不会大幅度地鼓励在户外开展的城市研学。“但从目前文旅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后续文旅体系可能也要将研学纳入其中。这是有利于研学体系发展的政策指向。在此背景下,广州文旅可以有更多尝试。”张萌称。

  张萌建议,未来广州的城市研学可以在三方面进行发力:第一,推动多元化的主题研学项目,吸引更多不同年龄层人群加入研学之中;第二,整合博物馆、科技园区等跨领域的机构组织,鼓励各界专家、行业参与到研学产品的设计之中,鼓励跨文化资源整合,形成更丰富、有交互和教育意义的研学产品;第三,丰富数字化体验,在城市布局和历史呈现上增加虚拟仿真等应用。

  而在前往全国各地开展城市研学的过程中,刘锐发现,好的城市研学项目一定是能够引发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实现“全民参与”的项目。“研学不应该只局限于中小学生,也不应该只局限在博物馆或者学校内,实际上,在许多城市,一些路面、风土人情、古村落等不可移动文物都有开展城市研学的潜质,而一些当地民众也可以成为‘讲解员’中的一员。”

  以安徽的文旅名片“徽派建筑”为例。刘锐此前在安徽旅游时就发现,在部分古村落,当地文旅部门会对观光车司机、的士师傅、大巴司机等同步进行培训,以让每个游客在落地时就可以感受当地文化的熏陶,尽管这部分讲解可能很基础,却可以大大提升当地人对自己城市的自豪感。“广州也有典型的‘岭南建筑’‘岭南古村落’,是否可以尝试营造一些沉浸式体验,在保持城市肌理的同时,也让当地民众参与进来。比如小洲村的艺术家、黄埔古港的老渔民、西关与东山口的老街坊等,都可以成为‘城市讲解员’。”

  此外刘锐表示,在官方开展城市研学路线设计时,也可以提供更多可记、可玩、可感的符号。“比如针对南越王博物馆,之前为讲好南越王的生活,我们曾经开展过加入了复原打击乐以及南越王‘同款’烧烤的研学项目,让观众在可记、可玩、可感的沉浸式体验中学到历史。”

  刘锐介绍,类似的可开发、复原的研学项目还有很多。如以“千年商都”主题为例,唐代的广州海上贸易发达,无数波斯商人在如今光塔路一带的“蕃坊”“蕃市”进行贸易,每年各国商船装载着香药、珍珠、琥珀、玳瑁、玻璃等漂洋过海来到广州。“如何去复刻这种体验?我们实际上就可以通过打造小型的贸易市集,邀请NPC装扮成波斯商人,使大众在体验中了解历史。”

  同时值得思考的是,在目前消费者的付费意识还未建立的情况下,付费性质的城市研学项目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或会面临挑战。“开展公益性的城市研学不仅是为城市做宣传,同时可以引导新的消费业态。各地文旅部门或许需要意识到,研学不再只是一项教育实践活动,而是一种满足全社会休闲消费需求的活动。”张萌表示。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