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广州东部最有潜力,也最有发展基础”
继《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两江东进”战略后,广州组织编制了《广州东部中心总体规划》(下称《规划》)。
《规划》依托黄埔产业基础扎实和增城空间广阔的比较优势,将黄埔区与增城区连接区域约896平方公里规划成为广州东部中心,谋划综合门户枢纽能级提升,聚力建设广州“三脉”“三轴”“三核”战略部署下的“现代活力核”。
在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看来,基于广州2000和2049两轮战略研究的基本研判,从当下看,东部肯定是最有潜力,也是发展最有基础的。
南方日报:《广州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在空间发展方针上提出“两洋南拓、两江东进、老城提质、极点示范”,并以“湾区—流域”更广阔的视野,拥“珠江—东江”强化新“东进”战略,建设广州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您如何看待广州这一战略空间部署?
李晓江:首先,我想区分一下区域尺度和城市尺度。广州中心城区和南沙相距60多公里,这就是区域尺度的联系,实际上是两座城市的关系。按照城市发展和要素的组织规律,一个城市尺度应该在30公里范围内。
从这个角度看,东部中心的核心城区,基本在珠江新城向东大概30公里左右,因此这一轮战略提出把东部作为城市中心的部署,基本符合城市发展规律。
广州和深圳很大的差异在于,广州的空间相对广阔太多,因此过去可选择发展的方向也很多。
广州向东从越秀到天河、再到黄埔、再到增城的新塘地区,这个相似的带状空间里有老城区,有全国性的CBD,也有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还有铁路枢纽的支撑。广州2049战略提出新东进的意义在于把广州当下相对有限的资源更加集中投放在向东发展的空间里,促进发展要素叠加形成乘数效应。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东部中心范围内,黄埔和增城的发展阶段和水平是存在“时差”的,这里既有产业基础的差异,也有广府和客家文化及其社会关系的差异。其中,黄埔相对临近广州中心,通勤距离也相对可接受,但已经进入存量时代;增城相对较远,但还有增量空间。因此落实“主抓黄埔,开拓增城”部署,就是要辩证地把握两个区“一近一远”“一先一后”的关系,发挥黄埔较强的经济实力和产业动能,优先发展高能级的城市服务和新经济功能,激发活力,凝聚动力,才能起到联动增城的作用。而增城现阶段则做好与黄埔的产业链对接,提供差异化、低成本的要素供给,在整个东部形成更紧密的产业组织网络。
此外,东部中心要往下纵深推进建设,探索一套面向两区合作共赢的政策制度至关重要,在市场的支配作用下发挥政府的作用,既不要过于行政化地搞区域分工,也不要对要素流动设置边界。包括面向东莞、惠州的跨地市联动,目前大湾区城市之间的分工与选择会越来越多样化,要根据不同城市和地区的发展条件与需求,寻求合作共赢的机会与可能,达成“最大公约数”的规划与各方可接受的协同策略。
南方日报:作为“再造新广州”的主阵地、主引擎,东部中心是广州制造业的“压舱石”,更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集聚地,如何在这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李晓江:我们在2015年研究新黄埔战略的时候就有结论,东部作为广州的经济发展主引擎,这一点是当仁不让的。东部中心的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整体发展都不错,而且在广州有相对的产业创新优势,这一点可能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地方。
在新兴产业方面,其实广州东部包括科学城、知识城等地区都已经发展比较好,对比之下老黄埔的临江地区就存在一些问题。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滨水岸线不仅涉及公共空间的供给,更涉及新经济形态的供给。所以我们判断黄埔也好、增城也好,沿着珠江和东江的高价值滨水空间,未来一定是承载着新经济的核心载体,因为有风景、有品质的地方更容易吸引创新人才,以后科技创新企业、独角兽和瞪羚企业,甚至是未来产业的新企业等等,将会优先偏好并选择在滨江地区。因此,从珠江到东江的岸线打通要上升到全市层面的重要战略。
另外,我们不能忽视东部中心在过去贡献了大量产值、税收及就业岗位的传统制造业。我认为在东部,如何促进传统产业依托现有工艺和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的赋能下,培育出持续的创新能力,这也是一种新质生产力的形态。比如希音的成功,恰恰在于其背后成熟的服装产业链、供应链,在于较为快速且低成本供货的传统服装企业。因此,现在被我们界定为低效用地上的产业,要研判究竟是转型升级还是停产腾退。如果是转型升级,就要研究新的生产要素、新的人才所需的产业空间供给,它也许跟目前的形态截然不同;如果是搬迁,也要考虑为其配置合适的土地和交通要素。我们一定不是为了消灭传统产业,而是为了激活焕新它们,从而创造新的价值,这也符合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要求。
东部中心,正在从传统的制造业聚集地区,转向产业和经济多元发展地区。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好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服务、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数字贸易、专业性会展等新增长引擎,并融入规模化产业型地区,支撑现有制造业转向高端化、专业化、智能化发展。南方日报记者 刘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