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长者服务专区 > 新闻动态

广州市“名城守护官”:践行文化遗产 阐释教育新路径

文章发布日期:2024-06-03来源: 建筑杂志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在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下,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统筹运维“名城守护官”志愿者组织,是广州将志愿者队伍建设融入名城保护具体工作的一种创新探索。

  “名城守护官”志愿者组织自 2021 年 5 月成立以来,聚民心、筑同心,团结起来自社会各界各年龄段的志愿者开展历史文化遗产的文史挖掘、社区营造和宣传教育等工作,“探”老城故事、“听”老城心声、“留”老城古韵、“筑”老城新生,获得 202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

  以史为镜,深“探”老城故事。“名城守护官”通过文献调查、调研访谈等方法,多渠道收集整理文化遗产相关的历史地图、历史照片、地名资料、历史报刊、名城逸闻等史料。古今对比转译老建筑的门牌号、历史地图,精准化建筑遗产的位置,确定名称和其背后的人文故事。研究街区发展脉络,对比街区历史照片与地图,可视化老城演变过程。借助历史素材,结合实施项目,更准确、更全面阐释历史文化价值,为街区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旧事新叙,再“释”老城价值。在历史文化价值发掘基础上,扩展阐释和宣传工作的覆盖面。通过举办导赏、沙龙、研学等活动,引导社会公众赏析和感知广州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组织“探广州叹名城”摄影比赛、名城进校园、速写广州、制作长篇漫画、拍摄名城短视频和主题歌曲等富有趣味感和互动性的活动,共讲名城好故事。

  

图片

永庆坊

  走城访友,共“听”老城心声。“名城守护官”已经在 4片历史文化街区开展社区营造活动。探索社区中的多元空间,用心倾听街头巷尾每一个平凡而生动的社区故事,记载老城社区的岁月变迁,了解当地居民生活的真实需求和对未来的憧憬,形成口述历史和社区认知地图等成果。通过网络、报纸、论坛呼吁社会共同保护,借助“名城广州”等公众号进行推广,受到国家和本土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对广州名城保护故事、保护理念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捕故逐影,共“留”老城古韵。通过定期开展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记录活动,以影像和文字记录,载记老城古韵。前后开展 30 多次集体拍摄,共摄得 5 万余张老建筑照片,并提供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线索推荐材料,使上百处建筑被公布认定为历史建筑 ;参与走访 100 多位原住居民,鉴定了上百栋历史建筑的身份。“名城守护官”受到了市民、地方政府部门的肯定,工作成果是对历史文化遗产日常巡查的有力补充。

  承故探新,共“筑”老城新生。以“文化 +科技”的互动呈现方式,探索利用历史建筑在线地图、H5 网页、数字化艺术创作等多种科技手段,普及遗产价值,创新遗产教育路径。汇集“名城守护官”的所探所得,结合“历史建筑在线地图”,在线展示广州 828 处历史建筑,以专业角度、通俗表达综合呈现城市建筑历史。制作“名城保护知多 D”H5 知识问答网页,以互动方式介绍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历史建筑、传统村落的总体情况,引导市民更深刻、快速地了解遗产保护相关知识 ;探索遗产教育与“计算机生成艺术”相结合的创新路径,计算机根据公众选取感兴趣的历史建筑元素,利用算法自动生成专属的电子艺术画作,实现“参与式”“共创式”的互动体验,让广州的历史文化资源焕发出新活力。

  两年多来,“名城守护官”开展志愿活动累计达 600 多人次,共“探”故事再传释、齐“听”心声谱民曲、合“留”古韵适新需、同“筑”新生焕活力,对全民共筑文化桥梁进行生动演绎,推动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人人受益的名城保护格局,形成了广州名城保护的新名片。

  原文见《城乡建设》2024年第10期

  作 者: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黄慧明

  编 辑:袁奂青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