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提质:千年广州新韵味
在永庆坊感受城市的记忆。南方日报记者 吴伟洪 摄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老城区交相辉映。图为广州粤剧博物馆。 资料图片
“海郡雄蛮落,津亭壮越台。城隅百雉映,水曲万家开。”
这是唐代名相张九龄笔下的广州老城,江河辽阔,万户生机。
老城区,往往凝聚了一座城的灵魂与精华,沉淀了一座城的历史与文脉,标记着一座城市走向未来的品格气质与空间起点。
兼具历史厚重与现代活力的北京老城区,四合院、老胡同、历史街区、民生设施等让人流连忘返;水乡秀气与精致时尚共生的苏州老城区,园林水岸、商业街巷、人文展馆、创意产业园区等独具城市韵味。
千年广州,在云山珠水间,坐落着一座厚重而深沉的岭南老城区。春来早的绿意盎然,刚出炉的早茶热气,水袖翻飞的粤剧风华,是千年城脉、商脉、文脉传承的印记,是保存在老城街巷之中的气质。
千年老城,历久弥新,注定成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城市核心竞争力所在。广州在前两版战略规划引领城市跨越式发展基础上,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提出了“老城提质”方针,推动超大城市老城功能疏解,激发空间更新和功能焕新。
南方日报记者 刘珊
何谓老城?
广州古城,始自涓微,自古时0.05平方公里的任嚣城起始,在2200多年包容开发、务实创新的发展中,广州如年轮般生长,每一寸肌理都镌刻着城迹更迭的印记。
唐代以前,以秦汉时期番禺城为中心;唐宋时期,三城并立的空间格局开始形成;宋元时期在原古城格局基础上修筑了东、西外郭,向西至今人民路一带,向东至今芳草街一带,形成了由东往西的三城并立格局,面积约2.2平方公里;明清时期,将子城、东城、西城合一,并向南北拓展,北侧城墙扩至越秀山镇海楼,南侧拓建新城(至今万福路一带),西至今文明路,东至东濠涌,面积约为5平方公里,“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城市格局至此形成。
近代时期,广州城市建成区东至东圃、车陂,南至河南黄埔,北至白云山,西至西场,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随着广州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空间开始突破原城垣的阻隔,向西、向东、向南大规模扩展。西边因一口通商的延续,西关地区逐渐拓展;东边陆续开发东山、新河浦一带;南边因清末行商园林聚集和濒临珠江河畔的地理优势,河南片区逐渐发展起来。至新中国成立前基本形成古城、西关、南关、东山、河南五个城区版块,广州近代城市形态格局基本形成。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此时城市建成区北至白云山,南至昌岗,东至环市东,西至珠江沿线,面积约50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后,以行政划拨的方式新增了大量的工业用地、公有房住宅和单位用地,老城区进一步向东西两侧延伸,向西至芳村、西村一带持续拓展新区与工业区;向东至环市东兴建了大量单位住宅区和单位大院;向南拓展工业,在工业大道集聚了大量的工厂,现新港西路周边形成了广美、中大、各类大院大所等科研片区。
改革开放初期至1990年:此时城市建成区北至白云山,南至新滘路一带,东至广州大道,西至芳村一带,总面积约70平方公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吸引港资投资,兴建了一大批新式商住小区,带动了城市边缘一批商圈和新城的发展,逐渐向东拓展至广州大道一带。随着城市整体发展重心的东移,城市的商务功能也向东转移,环市东与东风路一带大量高层商务办公楼拔地而起,发展成为成熟的商务区;广州大道西侧兴建了五羊新城新式商住小区,二沙岛开始大规模吹沙填土,启动开发建设;向南拓展至新滘路一带,江南大道一带兴建了江南新村、南园新村、晓园新村等一批新式商住小区,江南西商业街、南丰商场、婚纱街逐渐形成,带动了江南西商业中心的发展。
1984年,广州开始突破历史的城市单中心发展格局。广州第一个经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旧城-天河-黄埔”三个组团,沿江往东发展。天河体育中心地区开始建设,城市东进迈开步伐,至1990年已基本形成了120平方公里的集中建成区。
国际上一般认为,建成30年以上的城市地区为旧城区。因此,结合行政边界、城市道路,参考1990年广州建成区范围,一般认为西至芳村大道、花地大道延线,北至黄石路延线,东至广州大道延线与天河体育中心周边,南至工业大道与新港西路延线,为广州老城区范围。
老城的三重基因
广州城脉、文脉、商脉之中,文化、艺术、商业气息交相点缀,传统城市功能依托其不断发育完善,新的城市文化空间正在一些老旧街区形成,空间形态的更新、文化气息的焕新、商业活动的创新,持续激活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广州老城区。
千年城脉绵延不绝。
北靠南岭,南濒大海,三江汇集,腹地广阔,这样的形势使古代广州具备极其优越的交通地理条件。
2200多年来,广州在白云山与珠江水之间形成了三条南北向城市中轴线,自西向东分别为古代中轴线、近代中轴线(此二者可合称传统中轴线)和新中轴线,北起越秀山,南至珠江,形成“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山水形胜和营城环境。
广州历代城址不断变迁,唐朝为“州城三重”“西设蕃坊”,形成州城为生活区和行政区,蕃坊为商业区的总体格局,面积约1平方公里。宋朝“三城并立”,形成子城行政区、东城商业区、西城蕃汉杂居地、珠江沿岸商业区的总体格局,面积约为2.2平方公里。明清“三城合一”、兴建外城,商业中心向城外西关转移,面积约5平方公里。
民国时期,“拆城墙、修新路”,开始修筑近代城市中轴线,将城市生活区逐步拓展至河南与东山,西关地区主要以商业功能为主,形成了今天“一城三关,三轴明晰”(古城、西关、东山和南关,古中轴、近代中轴和中山路)的空间结构,面积约15平方公里。
千年文脉底蕴深厚。
老城区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先锋地。广州是中国较早启动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城市,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脉络完整。清末开始的沙面租界、西关住宅区、长堤大马路等现代化建设体现了西方城市规划理念早期在中国的应用。1914年大沙头的开发计划,是中国人吸收组团开发、城市公园等先进理念自主进行的规划探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整体规划思路。
百年来,广州陆续建成燕塘机场、大沙头机场、石牌机场、天河机场等十多个机场,主要分布在天河燕塘的开阔地区和珠江前后航道,依托机场空间开创诸多“第一”:内地第一次飞行表演、中国第一架国产飞机试飞、中国第一条国际航线开通等,推动中国航空业实现从0到1的突破。
老城区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源头地。广州近代工业布局沿珠江前后航道向东、往南发展,是近代中国重要的工业中心。中国第一家机器制钱局广东造币厂于1887年的越秀黄华路诞生;中国第一台国产柴油机于1915年的协同和机器厂制成,此时的广州因其水泥、纺织、造纸、饮料等新兴工业门类不断创办和发展,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工业中心;新中国成立后广州沿工业大道两侧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体,重工业为基础的现代化工业发展体系,制糖、纺织、造船等行业集聚发展在国内具有非常强的代表性和引领性。
老城区是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1927年,中国共产党在广州领导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起义即广州起义,是中国革命转折时期的新起点。广州起义后共产党领导建立广州苏维埃政府,是中国第一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城市苏维埃政权机构,在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以外,广州拥有数量丰富、类型多样的红色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中山路沿线、北京路周边地区以及新河浦地区。
老城区是广府饮食文化的集聚地。据有关记载,1921年广州市政厅公布全市茶楼数量为380家,到了1928年,全市茶楼有416家。现时全市公布的历史建筑中就有六栋茶楼酒家,分别是添男茶楼、太如茶楼、富国茶楼、荣华楼、大同酒家以及荣珍酒楼,均位于老城区。如今,广州百年老字号茶楼依然门庭若市,包括有广州酒家、北园酒家、陶陶居、泮溪酒家、南园酒家、莲香楼等。传承创新的“老城味道”,从西关到东山,从阿婆牛杂到冬瓜盅,从凉茶到咖啡,各式美食一城揽尽。
千年商脉繁荣兴盛。
老城区积淀了广州开放包容的底蕴。在老城区的中山路沿线,分布着大量海丝遗迹,包括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文王墓、光孝寺、怀圣寺光塔、清真先贤古墓等。以南越国宫署遗址和南越王墓为重要标志,见证了2000多年前中国已与海外有交往;光孝寺见证了印度禅宗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从海上泛舟抵达广州交流;怀圣寺光塔、清真先贤古墓见证了伊斯兰教沿海上丝绸之路向中国传播的历史。
传统商业街见证了广州的消费活力。老城区在北京路周边分布了多条特色产业街,文明路糖水街、惠福路美食街、一德路海味街、文德路书画街、清平路药材街、高第街鞋帽街、万福路帽子街、上下九商业街、北京路商业街、江南西婚纱街,传承千年商都基因,不断活化创新,越发“出圈”。如今,北京路日均人流量约40万人次,节假日更达到60万人次以上,高峰值达百万人次。
批发市场续写着广州的全球商贸基因。专业批发市场已成为广州这座千年商都商贸功能的重要载体,其中37%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老城内仅荔湾、越秀就有356个批发市场,占全市的50%。如芳村茶叶市场是我国规模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年成交额约100亿元,保守估计年销售量3万吨;岭南花卉市场作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花卉批发市场,是全国60%以上观叶植物、30%鲜切花的交易集散地;中大布匹市场1.5平方公里的布料成衣制衣工厂辐射5平方公里的上下游配套加工产业,每天有4000吨出货,其中43%销往珠三角、52%销往全国各地、5%左右销往国外。服装、茶叶、皮具、酒店用品、水产品等专业批发市场已形成“广州价格”,成为国家制定价格政策的重要参考。
老城提质闯新路
“老城提质”战略既是广州当前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面向2049,广州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的主动作为。广州要思考如何聚焦“老城市新活力”,实现城市“新旧”空间传承与转换。
城市的品质,在于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想象空间。
广州要支持老城区批发市场有序疏解,优化批发市场空间布局。对已展贸化、园区化模式运营的高附加值批发市场如江南果菜批发市场、广州国际纺织交易中心、流花服装批发市场群、站西路鞋业批发市场群采取原地升级措施。对于老城区内部分附加值低、环境影响较大、较粗放的批发市场采取异地迁建措施,迁建后原市场用地不再作为批发市场功能使用。
当前,广州正在大力推动传统商圈改造。例如,培育白鹅潭世界级地标商圈,推动流花路、环市东路广交会旧址及北京路、农林下路、中华广场等传统商圈升级改造,促进大型零售与传统商业街融合发展。
广州还需培育创新创意产业集群。在老城腹地发展电商直播街区,推动专业市场的商脉向全球电商网络线上延伸,整合麓湖—越秀公园传媒影视基因打造国际新媒体文创基地,依托广州美院—广东轻工学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将中大布匹市场升级为广州定制+消费的“时尚四边形街区”,围绕中山医学院—省医学科学院医疗健康研发与服务社区等,重塑老城的现代服务业地图。
城市的品质,在于公共服务体系赋予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广州亟须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大力度推进老旧社区及公房改造,提升居住空间品质,保证旧城项目中合理的回迁率;持续提升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的覆盖水平。
广州将通过有序改造广大路等一批低效地块低效土地和物业布局,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优质产业空间,建立灵活多元的住房供给模式;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全力为就业人口的创新创业提供广阔舞台、创造利好条件;持续提升老城公共空间品质,依托大小马站活化利用、婚纱街改造提升等项目增加公共空间供给。
如何合理引导人口疏解与融合?广州针对在内环路以内存在局部人口过密的问题,以中山路为界,本地居住人口与外来就业人口的分布仍存在一定的空间隔离。为减轻老城区的压力,荔湾、越秀的局部区域应通过产业功能的提升、土地资源的整合、建筑的改造适当抽疏人口。为提高不同人群的空间融合,应引导一部分本地居住人口向老城外围迁移,一部分新就业人口向老城内部导入,在更新改造中注重创造多元化、不同成本的就业与居住空间,让50%以上适龄就业人口实现30分钟通勤,40%以上居民可享受低成本住房。
城市的品质,在于便捷交通路网构建的发展格局。
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历史保护街道,造就了“citywalk第一城”的地位,广州可以结合当前已规划的9条、共51.6公里历史文化步径,以“人的小街区、车的大街区”理念循序推进步行化改造,加宽步行空间,增设街边停留空间,将道路全要素、精细化设计落实到位,重塑街道活力。
目前,广州老城的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占机动化出行比例约45%,对标国外大城市中心区约60%-80%的标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来应进一步优化公交线路,打造高效的快速微循环系统,增加公交专用车道,加密公共中心周边的公交接驳站点,打造老城区内的公交优先街区。
城市的品质,在于体现城市文脉特色的老建筑。
据测算,老城区具有拆除更新需求的建筑约1370万平方米,若以市场主导机制全部更新,老城区的开发量将大幅增加33%,给城市带来巨大压力。应将广州老城区现有建筑划分为历史保护型、历史更新型、整治完善型、拆除重建型,“拆、治、兴”多种更新手段并举。
在此过程中,应完善现行的政策调控机制,首先是拆迁补偿政策,优化货币补偿、实物安置、第三方拆迁的管理办法。其次是产权政策,要清晰界定产权,深入研究土地发展权转移、容积率银行、产权平移等办法。最后是优化资金筹措方式与相应的奖励机制。
城市的品质,在于多元互融的文化设施。
在珠江景观带“西十公里”中,沙面—白鹅潭公共文化地标群、长堤—海珠广场—天字码头公共文化地标群、新河浦—二沙岛公共文化地标群已初具规模,可进一步在珠江南岸加强标志性公共文化艺术空间建设,加强两岸联动,通过高能级的文化设施和开放空间提升商业、旅游、教育、休闲等城市功能。
面向居民美好生活需求,依据居住人口布局、公共交通联系布局普惠型文化设施,广州需形成涵盖市、区、街道、村居的四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打造“老城区10分钟文化圈”。
普惠型文化设施不在大而在均,可以优化用地供应、建设规模等方面的配套标准,鼓励用地兼容,结合历史建筑、商业设施见缝插针、复合利用、化整为零,将建设规模较大的设施拆解成多个小规模的设施,扩大设施覆盖率。以文化设施为“触媒”,通过与老城区其他功能的融合发展,做到“一处设施带动一片街区”。
依托粤菜文化,广州还可联动广交会、广州设计周、全运会打造“美食+文商旅体”的国际性美食品牌节会,制定“食在广州”星级评定标准,近一步争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美食之都”。
借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以城市空间策展为路径打造彰显地域文脉特征和全球活力特质的文化大事件,集聚全球智慧和全球设计力量,把广州老城区的大街小巷变成世界艺术展场。
借鉴“24小时城市”概念,以广州珠江景观带和荔湾湖—永庆坊—上下九—北京路—东山口等城市活力带,做强“Young城Yeah市”夜间经济大IP,打造千年广府之夜、文化活力之夜、国际潮流之夜主题片区。
云山巍巍,见证三脉,珠水悠悠,纵览千年。历久弥新的老城,诉说了何以广州;策新提质的老城,焕发活力生机。当千年老城与时代浪潮共生,当城市能级、青年人才与老城区相互激荡、双向奔赴,这个城市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