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擘画“一美三高”图景
广州从化鳌头万亩良田示范项目 广州局供图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广东省广州市是兼备山水林田湖海多类自然资源要素且人口、经济、建设高度集聚的超大城市。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中,广州立足新发展阶段,基于规模大、人口密集、历史悠久、特征多元等超大城市特点与挑战,进一步探索以“一美三高”(美丽国土空间格局和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为导向的超大城市治理新路径。
塑造依山傍水美丽国土空间
在“多规合一”改革中,广州坚持底线思维,科学划定“三区三线”,突出国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风貌多样性,加快塑造耕地绕城、水网融城、森林进城、海洋亲城的美丽国土空间格局。
城镇空间方面,广州着力构建疏密有致的城市风貌,率先开展全尺度、全覆盖的总体城市设计,通过构建景观视廊、天际线管控等方式,保障地标建筑40%以上可见,重要山体20%以上可见,塑造依山沿江滨海的总体城市风貌。
农业空间方面,广州着力破解耕地碎片化的问题,划定14个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引导不少于70%的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布局,积极推进从化区县级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出台10项规划用地指引,高水平推进“百千万工程”建设,积极建设美丽岭南乡村。
生态空间方面,广州着力破解密集城镇化地区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建立了面向超大城市生态安全挑战的特色修复框架体系。《广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已获批复。2021年以来广州在珠江口、海珠、番禺等地开展了8个红树林营造和修复项目,2023年完成历史遗留矿山修复3.3公顷,连续6年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任务,构建了一体化生态修复治理路径的“广州方案”。同时,广州还构建了通山达海的网络型生态空间,打造9大生态片区、6大生态节点、共计5000公里的生态廊道,规划保护水鸟栖息地和水鸟廊道,以及鱼类洄游的鱼道;在城市中打造了11平方公里海珠湿地作为城市绿心,持续加强生物环境保护,鸟类已从40种上升到177种,生物多样性不断提升。
谋划超大城市内涵式发展
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广州坚持“跳出广州看广州”,在空间战略思维上打开边界,强化规划在不同尺度上发挥引领作用。全国层面,强化广州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作用,推动建设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城市。湾区层面,推动广佛莞、南中莞跨地合作,共建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广州都市圈,推进与周边城市深度融合,共建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城市群。省域层面,支撑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对流发展,成为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主动力源。
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广州围绕多中心、网络化、融湾发展的空间战略,构建了“一带一轴、三核四极”城市结构,即珠江高质量发展带,广州联动湾区东西两岸活力创新轴,中心城区、东部中心、南沙新区3个核心区,以及国家知识中心城、北部增长极、狮子洋增长极、从化绿色发展示范区4个外围综合新城。
近年来,广州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现土地要素的高质量利用与精准配置。一是推动规划和资源部门从“守门员”转向“引领者+守门员”。广州明确了300平方公里的城市更新规模,以更为实际、科学的方式探索全面改造、混合改造、微改造多种再开发路径,现已总结了一系列经验做法、打造出一大批经典案例。二是强化从“技术图则”转向“成果蓝图+公共政策”的更新思路。广州高度重视政策工具的运用,在编制总体规划时,同步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在传统物质空间的基础上,强化承载力、经济分析、土地整备、区域统筹等内容。2024年3月获批的《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条例》,是国内首个专门针对城中村改造的地方性法规条例。三是积极推进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广州以政府做地模式,强化土地一级市场统筹管理,探索筹建广州市城中村改造发展基金,以房票政策机制破解改造安置难等问题。
在保障产业发展方面,广州划定623平方公里工业产业区块,加强对实体经济发展空间的保障,针对全市工业用地零碎、产出效率低的问题,引导规划工业用地80%以上位于工业产业区块线内,保障单个区块面积原则上不小于5公顷。同时,广州在城市更新、批而未供用地处置中落实产业保障,以配置产业保障房建筑面积的方式给予区政府奖励。
探索治理型空间规划新方法
广州加快推动超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条例立法,进一步做好规划管理的规范性和法定性,强化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全市“一盘棋”,为国家层面立法贡献广州经验。
为加强各级规划空间层级与区、镇街、村等边界衔接,广州探索超大城市区镇总体规划合并编制、单元详细规划编制经验,创新定标准、定量、定点、定界的分层传导模式和总量约束机制,破解超大城市规划传导的刚弹平衡难点。全市已梳理形成70余个专项规划编制清单,强化专项规划约束指导,统筹各类空间资源布局。
广州还融合多专业加强对内涝、地灾等空间的安全管控,推进韧性城市建设。通过遥感技术、数字高程模型等方法,全市已识别出62个易发内涝风险区域,470余处易涝桥涵、隧道、水浸点,以及500余个地灾隐患点等,从而更科学地提出规划治理防控措施。同时,广州统筹存量与增量公共设施,通过“改、拓、建”三种路径,充分挖掘“平急两用”设施空间资源,制定“平急两用”设施规划设计标准,同时结合城市发展特点与防灾需求,打造“平急+康养、旅游、赛事、科教、物资集散”的“平急+”5大应用场景。
围绕国土空间数字化治理,广州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持续拓展面向全周期管理的应用场景,搭建了“人户房地”城乡治理示范应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预警示范应用等70余个应用场景,推进规划“编制—实施—监测—评估—维护”的全周期管理。
构建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新模式
作为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超大城市,广州高度重视老城区历史文化传承,整体完善了6个层次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推进历史文化街区系统修复和城市更新行动紧密结合。广州以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的有机更新方式推进“微改造”,在保护利用中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魂留乡愁”。在保护过程中,广州突出历史资源与创意产业和民生保障的紧密结合,推进部分工业遗产活化为幼儿园、博物馆等;探索保护与开发项目经济统筹平衡,如实施留存5%土地出让金用于保护项目,活化公房资源用作公共服务和创新产业等试点政策。
针对老城区独立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缺乏和适应性不足的问题,广州印发了《独立用地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管理规定》,创新灵活设置新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指标、建设社区嵌入式服务综合体(社区服务中心)、简化现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加改扩建和功能调整的程序等措施。
为加快推进全龄友好社区生活圈建设,广州构建活力包容的社区生活圈,运用手机信令等多源数据,摸清了多年龄段人群的空间分布。同时,深入研究中心城区830个社区、连续16天的高精度手机信令数据,分析了9类居住形态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空间需求缺口,实现了人群画像的精准描绘和分析。通过制定儿童友好、青年发展、老年颐养的全龄友好社区生活圈建设指引,着力完善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增加全龄友好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给,保障全龄段居民享有便捷舒适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广州还以全域公园体系建设支撑城市空间品质提升,推动公园融城,出门见绿。通过完善三级公园体系规模结构,出台口袋公园设计指引,广州推动以大型公园绿地为主的“倒三角”向以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为主体的“正三角”转变,现已建成346个口袋公园。
此外,广州形成了“华南植物园+北中南三片迁地保护示范区+N个专类植物展示园、N个生态科普宣教点”的全域公园体系,整合翠环、碧道、绿道、云道、登山步道等慢行网络,加强塑造有辨识度的山水文化资源游憩空间,充分满足了市民对城市公共生态空间的实际需求。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