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牢耕地红线 绘就海珠耕地保护新图景
说起耕地,大家脑海中出现的第一个画面是什么样子?是稻花香里蛙声一片,还是风吹麦浪十里穗香?是阡陌交通精耕细作,还是良田万顷机械繁忙?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想必每个久住城市里的人,心中都葆有对田园牧歌的向往。耕地保护事关国之大者,为守住“粮袋子”,留住乡愁,海珠区多措并举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努力在新时代绘就出一幅耕地保护的美丽新图景。
迎接现实挑战 统筹兼顾“保护”和“发展”
海珠区属于中心城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海珠区耕地保护和创新发展利用工作面临诸多挑战。根据2023年国土变更调查数据,海珠区共有耕地326块,其中细碎耕地的数量占比为63.5%,但面积却仅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14.25 %。这种细碎且较为分散的格局,导致耕地种植零碎,部分耕地实际利用率低,较难形成规模化效应。同时,耕地权属主体众多、性质多元,导致属地管理难度大,难以实现统一、高效的保护管理和规划发展。此外,由于种植条件和经济投入产出预期较差,部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耕种粮食蔬菜等农作物积极性较低,耕地保护和土地执法都面临较大压力。
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国家粮食安全。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海珠区就耕地保护和现实发展需要的统筹兼顾进行了积极探索。
坚持守正创新 探索耕地保护海珠实践
一方面,海珠区坚持以制度为抓手统筹推进耕地保护工作。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海珠区分局牵头制定了《广州市海珠区2024年耕地“进出平衡”总体方案》、《海珠区全面推进田长制实施方案》等,建立了区、街、村、网格四级田长体系,完成网格划分和数据建库工作,将耕地保护任务逐级明确到具体负责人,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目前,全区共设有田长140名,其中区级田长4名,街级田长26名,村级田长29名,网格田长81名。组织各级田长进行巡田APP培训,开展送图下乡活动,并通过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宣讲、送法进村、宣传手册等多形式,增强群众对耕地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会同街道、村社开展联合巡田,持续推进辖内耕地保护监管和执法协同联动,切实保护耕地。
另一方面,海珠区以科技赋能耕地保护,建立“人防+技防”巡查机制,及时掌握辖区耕地现状。通过无人机航拍监测等技术手段,对耕地进行全覆盖、高精度、高频次监测,确保每一寸耕地都在监管之下。在今年,无人机土地监测的飞机区域面积共计4812公顷。通过无人机监测和田长制相结合的方式,对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确保耕地保护硬任务达标、守住耕地总量不减少。
为解决耕地碎片化、主体多元化问题,海珠区以2024年度补充耕地任务为契机,在辖区耕地进出平衡的前提下,将部分细碎的现状耕地进行空间腾挪,实现集中连片管理。通过连片整合“城中田”,以土地流转集中管理,进一步实现耕地保护、生态建设、农业产业协同可持续发展。
海珠区耕地保护工作任务依然艰巨,通过守正创新、优化布局、科学管理,海珠区正逐步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耕地保护路径。未来,海珠区将进一步探索和发展耕地利用新模式、引入新业态,实现耕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无人机航拍监测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