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瞭望智库发布《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报告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23-06-21 14:52:57 访问量:- 【字号: 打印 分享到:

  盛夏时节,白云山麓。一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高端峰会在广州举行。

  这场重磅嘉宾云集的活动,旨在总结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工作的经验做法,探索新时代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新理念、新路径。

  由瞭望智库撰写的《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智库报告在峰会上发布,揭示了岭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焕发新活力的成功密码。

  广州自古就是我国南方重镇,在建城2237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作为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用举足轻重。1982年,广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岭南文化中心地、改革开放排头兵,这是广州成为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最大底气和实力。

航拍广州国家版本馆的美景。图|图虫创意

弥足珍贵的三条经验

  瞭望智库成立专项课题组,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制度设立41周年为切入点,以广州为剖析样本,研究现有大量公开文献文件,组织多次实地走访,与主管部门领导、院士专家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等数十人深入座谈,最终形成研究报告《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

  这份报告以详实的案例和事实,总结提炼了41年来特别是近些年来广州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三条弥足珍贵的经验——

  一是尊重规律,敢为人先。

  名城保护是“守旧”,在大型复杂城市日新月异发展面前往往要小心翼翼,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拿捏平衡,考验智慧。经久不息的城市活力和2200余年未变的城市选址,使广州新的城市功能不断在老城基础上叠加,再开发诉求十分迫切复杂,同时又如履薄冰。

  名城保护又要“创新”,模式创新、方法创新、理念创新,乃至制度创新,面对历史与当代、文化与经济、政府与市民等最为深刻的发展关系,唯有尊重科学,找寻规律,才能乱中取胜,一击中的。

  以上世纪90年代“孔雀东南飞”为例,来自全国各地的“北方人”潮涌广州,广州城市瞬间拥挤不堪,城市扩容势在必行。原本为筹集地铁建设资金开发的“珠江新城”转 身有了新定位 :广州新的城市中心。新中心的发展有效地缓解了老城开发的压力,让城市不再一味向高向密发展,为老城众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广州充分尊重“专家”的智慧结晶,利用广州人文、技术资源荟萃之便利,开门保护,汇集不同行业顶级专家,建立智库,开展大量的技术咨询,从宏观战略、名城保护、更新实施等方面多次论证,并尊重论证成果。

沙面。图|图虫创意

  二是尊重市民,群众路线。

  广州开放早,市民公共事务参与积极性高。广州在名城保护中,坚持开诚布公、因势利导,深入群众、共同缔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搞好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例如,深井村位于长洲岛,有700年历史,是广东省第一批传统村落,2019 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以“深井烧鹅”远近闻名,但与不少传统村落一样,面临衰败。作为2017 年公布的 97 个微改造项目之一,广州市投入财政资金,对深井村进行微改造。深井村微改造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共同缔造,包括地方政府、新老村民、村委会、外来设计团队、大学生、创客、网红、消费者、投资商、运营商等在内的各方上下联动,多方参与,共商共建。尊重各方主体的“深井实验”,成为广东古村活化的新标杆。

  以人为本,于是人们看到,广州堪为极具生活气息的历史名城:既能喝咖啡又能叹凉茶,可以时尚光鲜,可以坦诚相见;既有高端海鲜又有十元左右的猪脚饭,可以放飞梦想,可以安抚彷徨;既有高楼入苍穹,又有城中村破旧,可以仰望星空,可以低头思故乡;新市民与老广州互通共荣,为了美好生活昼夜奔赴,小而不弱,微而不薄。

广州猎德村。图|图虫创意

  三是尊重法治,慎守缓攻。

  广州建章立制,并不断进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的法治建设和政策创新走在了全国前列。

  1999年,出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地方立法《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使得广州成为国内较早建立完整保护体系的历史文化名城,为后续各项工作建立了强大的顶层设计。

  广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四次会议于2015 年 10月27日通过的《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经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 会议于2015年12月30日批准,予以公布,自2016 年 5月1日起施行。1999年3月1日起施行的《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同时废止。

  2023年,《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提出强化全市域、全要素保护,扩充保护对象,拟将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水务遗产以及历史名园和古树名木等纳入名城保护体系。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理念、保护范式已从“点”走到了“面”,从关注建筑风貌到关注街巷肌理,到城市微改造注重有机更新、持续更新,关注人的情感和体验。至此,《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经过修订,不断更新迭代。

老城区焕发新活力的“四大创新”

  近年来,广州全面加强名城保护各项工作,实现了三个结合:把名城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把统筹谋划与重点突破结合起来,把试点探索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探索出了多种实施模式,老城市不断焕发新活力。

  广州是大型复杂名城的代表,多年来在名城保护理论、方法和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而且在名城保护的实践方面,在恩宁路、北京路、沙面等历史街区做了很多工作,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体系建设、方法创新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是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商住街区改造示范案例,是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的具体体现,是名城保护 与发展、保护与民生、保护与生态三者关系协调统一的生动实践。

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的粤剧艺术博物馆。图|图虫创意

  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地处广州西关,有“广州最美骑楼街”之誉,代表了西关地区近代商贸与市井文化。然而,经过近百年的岁月冲刷,恩宁路一带变成危旧楼房的集中区域。从2007年恩宁路启动危旧房改造,“推土机式”的大拆大建到现在“绣花”功夫微改造,反映了广州旧城更新价值观和理念的巨大转变,实现了四大创新。

  理念创新 :活态保护,人本至上。

  “留人、留形、留神韵”“见人、见物、见生活”。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遍布老街、深巷, 保留传统西关生活景象,是满载西关情的活体博物街。永庆坊二期从规划设计到建设实施,强调对街区实现活态保护。活化现有建筑使用功能,合理置换,腾挪产业空间,强调产业导入,注重老字号、传统产业与非遗文化的培育与展示,实现文化和产业双重复兴。这种活态保护不是冷冰无温,而是内藏着深深的人本至上理念。一方面,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目前还留存约280户的原住民与约240栋的私宅房屋。尊重居民意愿,保留部分现有居住功能,对街区人居环境品质进行改善提升。

  另一方面,制定广州首个历史街区“共同缔造”委员会工作方案,推进建立规划设计、建设监管、公众参与等专家委员会制度。需要指出的是,永庆坊一期微改造中,部分居民反映了商户违规施工,对外开放后的永庆坊“失真”,商业气息过重,并限制居民行动等问题,并经相关媒体报道后,一度成 为社会关注焦点。

  模式创新 :破解街区更新实施难题。

  由于2006年恩宁路危破房连片综合改造项目在动迁过程中发现较多的历史文化资源,市政府听取各方意见,决定暂停拆迁。2018年恩宁路项目借力列入全国历史建筑活化利用试点的新契机,深入探索实践“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互利共赢”的微改造街区更新模式,通过BOT模式引入企业参与建设及运营,拓宽保护利用的资金渠道。探索了现状多元产权结构与复杂土地模式下的街区保护与活化新路径,改变了一般土地财政的思维方式,盘活存量空间,从一次性收益转变为长期收益,通过产业注入与提升,实现存量资产的保值增值,全面提升社会、经济与文化效益。

  服务创新 :多快好省保障规划落实。

  从规划设计到建设实施,市、区规划主管部门全程服务引领,创新推进项目审批与工程建设。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区政府通过落实主体责任,理清责任链条,打通关键节点, 使街区保护规划要求和实施方案落地生根。

  建构适于老城区现状条件复杂的小地块渐进式更新实施的工作方法和动态管理模式。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负责组织统筹和技术协调,荔湾区政府负责实施统筹、现场建设协调和后期运营管理;社区、居民及未来实施运营主体联合推动保护更新与微改造,多主体多角度实践共同缔造。

  常驻专家现场指导方案设计与施工效果,规划师驻场全程跟踪服务,及时校正设计方案,贯彻一张蓝图落实到底,保障实施效果。

  方法创新 :“四位一体”开展保护利用。

  为解决保护规划落地实施难的问题,从规划建设到运营进行全过程、一体化探索,实现保护规划、实施方案、建筑设计与产业策划“四位一体”的编制方法,同步编制,相互校核、完善。

  保护规划严守底线控制,经市政府批准后替代现行控规,确立其法定地位;批复的实施方案,将城市设计要求转化为规划条件,作为开发建设的依据;建筑设计以历史研究、材料检测为依据、现状评估为基础,入户咨询为导向,尊重历史与民意,采用工匠精神推进工程建设;产业策划细化空间使用功能,以后期运营需要反推指导空间形态设计,实现空间、功能、产业的统一。

  曾经荔枝湾河涌自永庆坊出水口污水横流,弥漫恶臭,如今借助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结合下的微改造,永庆坊作为旧城改造示范项目为全国提供经验借鉴。

  2010年10月,部分荔枝湾涌成功复涌,荔湾湖水流入了荔枝湾涌,此后又进行了二期、三期的揭盖复涌工程。当前结合两岸历史街区的微改造,荔枝湾涌重新成为极具岭南风情的荔湾水乡,“一湾溪水绿, 两岸荔枝红”,游人如织,重拾记忆。

  广州市进行推广,将人居环境较差的779个老旧小区纳入改造计划。2018 年底,住建部专门印发文件推广恩宁路经验,要求全国各地积极稳妥推进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人居环境改善工作。

  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仅事关一地一域,也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各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发展提供镜鉴参考。

  瞭望智库作为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以政策研究为主攻方向,围绕国内外重大问题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储备性研究,形成了众多有影响力的智库成果。

  未来,瞭望智库还将持续以广州为蓝本,深度关注、参与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更新、城中村微改造、城镇化、城市高质量发展等课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