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海珠名城欢迎您来打卡——第五站:中国传统村落黄埔村

来源: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海珠区分局 发布时间:2025-01-20 17:27:24 访问量:- 【字号: 打印 分享到:

  编者按:海珠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着丰厚的人文底蕴,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宝库,收藏着回忆,记录着过去。近期,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海珠区分局推出“海珠名城欢迎您来打卡”系列宣传,重点介绍海珠区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村落,期待您听一听海珠故事,逛一逛海珠老城。

  黄埔村位于海珠区东部,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2020年12月,《中国传统村落黄埔村保护发展规划》正式公布实施,黄埔村保护范围面积48.7公顷。该保护规划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境、有效管理”为指导思想,通过划定保护范围、确定保护对象、制定保护与控制措施等,保护和延续传统村落“两带、两片、多点”的整体格局,保护传统风貌、文化遗产及历史环境,继承和弘扬民族与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

  黄埔村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始发地之一,也是世界贸易全球化进程中最重要的历史载体,还是南粤水驿道文化的历史见证地。当您走进黄埔村,犹如穿越时空,走进了黄埔村的历史长卷……

(中国传统村落黄埔村保护发展规划中的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图)

  根据《广州市地名志》,唐代黄埔村是珠江边泥滩,传说有凤凰经常来觅食休憩,由此得以风调雨顺,物阜民康;又因“浦”专指“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所以村落古称“凤浦”或“凰洲”。

(村落风光)

  黄埔村在宋代时已是海船停泊的天然良港,据南宋方信孺《南海百咏》记述,此处为“海舶所集之地”,村内北帝庙亦有“自宋以来历盛不衰”的记载。黄埔村从明代日渐兴盛,到清代发展鼎盛,在海外贸易界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该村落保存了众多历史文化遗产,现有20处不可移动文物(含50个单体建筑)、3处历史建筑、45处传统风貌建筑。

(黄埔村古港遗址)           (“古港遗风”牌坊)

(村落街巷)

  巷门牌坊,定位“家”的位置

  由于贸易港口兴起,黄埔村由岭南乡土村落迅速发展成为几千人的城镇,兼具“城”和“市”的功能,形成相对完整的古城镇建制。村内有数十条纵横整齐、南北贯通的街巷,以“坊—街—里—巷”划分街巷肌理等级,展示昔日城镇的模式。

  巷门牌坊主要在街巷交汇处、位置醒目,发挥着地理标志的重要作用,是传统村落的典型环境要素,见证建村历史与发展,与村落布局、交通及文化习俗有密切联系。

  永康里巷门

  永康里巷门作交通通行功能使用。巷门为硬山顶,青砖墙,麻石墙基,石门框,门楼花岗岩匾额刻有“永康”,前后街巷以麻石铺地。巷门反映了广州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具有特定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该巷门现为海珠区传统风貌建筑。

(永康里巷门)

  松庆里巷门

  松庆里巷门,建于民国,坐西北朝东南,砖混结构,麻石门框,麻石铺地,门楼匾额花岗岩石刻“松庆里”,设有门官龛。该巷门反映了广州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现为海珠区传统风貌建筑。

(松庆里巷门)

  广府祠堂,丰富“家”的涵义

  黄埔村呈现典型的宗族村落“梳式”布局,遵循共同的形态组织原则,形成以祠堂为主建筑的若干“梳形片断”,空间的高度组织性反映了家族组织性。祠堂凝结深厚的广府宗族文化,寄托着族人对家族的热爱。

  胡氏宗祠

  胡氏宗祠位于埠香里8号,为胡姓开基祠堂。坐南朝北,三进两廊,砖、木、石结构建筑。硬山顶,灰塑博古饰臂脊;直脊灰塑花式博古纹。碌灰筒瓦,琉璃瓦当、滴水剪边、封檐;花岗石墙脚和台基。该建筑已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为黄埔华侨港澳同乡联谊会(三)会址。

(胡氏宗祠)

  东里冯公祠

  东里冯公祠,位于泰来里大街19号。为民国时期建筑,砖木结构,碌灰筒瓦,硬山顶,龙船脊,人字封火山墙,山墙搏风下及两侧次间墙壁檐下有精美灰塑装饰。青砖墙,花岗岩墙基。凹斗式形制,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石门框。该建筑反映了岭南广府传统村落的宗族文化,现为海珠区传统风貌建筑。

(东里冯公祠)

  商贸发展,传承黄埔繁华

  黄埔港商贸兴旺发达的时期,村落发展成几千人的市镇,大部分人为港口服务;为满足居住、商业等需求,村内建筑亦随之增加,一片繁荣兴盛的景象。同时,由于航运的发达,当地村民较早接触外国人及外来文化,出洋谋生、留学、经商,涌现出一批批在中国近代史出类拔萃的人物,以及众多归侨、侨眷和港澳同胞家属,其居住的房屋也就自然而然带有特定时期或历史背景的特色。

  冯佐故居

  冯佐屏曾到日本求学,期间认识了日本天皇裕仁的侄女,并与之结为夫妇,后归国回到黄埔村定居,兴建了富有日本风格的小洋楼。该建筑位于黄埔村惇慵街10号,俗称“日本楼”。楼高两层,平面为倒“凹”字形,两边各有狭小天井。青砖、木结构。花岗石门夹及趟栊大门。院墙及其大门为红砂岩砌筑,为明治维新后日本吸收西方折中主义风格的形式,有拱券、涡卷、线脚等细部。该建筑现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冯佐屏故居)

  黄埔村盘石大街13号民居

  黄埔村盘石大街13号民居,建于清末民初,岭南传统式建筑风格,三间两廊村屋。砖、木、石结构。青砖墙花岗石脚。碌灰筒素瓦。硬山顶,屋檐下有灰塑卷草纹饰。廊开外门,门外有飘檐,飘檐下有精美砖雕。据村中老人回忆,该建筑是岭南糖业中坚冯锐母亲的旧居。该建筑现为广州市历史建筑。

(盘石大街13号民居)

  吉辰大街9号民居

  吉辰大街9号民居,硬山顶,碌灰筒瓦,人字山墙,山墙两侧搏风下有灰塑装饰。青砖墙,麻石墙基。大门设脚门、板门,门顶部出檐,雕花封檐板,麻石门框,门左右砖柱墀头有灰塑装饰。围墙顶部设女儿墙,上有绿色陶制镂空花窗。山墙侧开设方窗户。该建筑现为海珠区传统风貌建筑。

(吉辰大街9号民居)

  此外,黄埔村内拥有较多在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的物质文化遗存,包括祠堂、宗教建筑、传统民居、经典风格建筑或构筑物等古建筑,以及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祠堂建筑)

〔广东省荣军医院旧址(观鱼亭和碧漪亭)〕

  保护赓续,彰显黄埔特色

  开村一千多年的黄埔古村,在岁月的积淀中形成了具有岭南特色而又独具一格的民风民俗,也留下了很多传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护法铁卫”的故事

  冯肇宪是民国海将护法三忠之一。1912年初中毕业后考入黄埔海军学校,曾参与策动广东海军起义,得到孙中山之子孙科的信任。在广东海军服役时,被委任为永丰舰长,于陈炯明叛乱期间救过孙中山,有“民国海将护法三忠”(盛延祺、欧阳琳、冯肇宪)和“护法铁卫” 之称。

  “清华之父”的故事

  被誉为“清华之父”的梁诚是黄埔村的梁家后代,是清政府派选第四批留美幼童之一。1904至1905年间,他曾敦促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减免部分未付足的庚子赔款,为中国争取到1196 万余美元的战争赔款退款金额,推动设立游美学务处,也就是今天清华大学的前身。

  还有很多等您发掘的故事

  流传在黄埔村里的,还有“凤浦”传说,北帝诞、舞龙、赛龙舟民俗,“姜撞奶”“艇仔粥”传统技艺,“哥德堡号”三次到访黄埔古港、“中国皇后号”首航抵达黄埔港等历史事件......

(“凤浦”门楼)            (黄埔村北帝庙)

(传统小食)

  还等什么呢?赶紧走进岭南村落与滨海古镇并存的独特空间,打卡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见证昔日商旅云集之繁荣,切身感受黄埔村独特的内涵与魅力吧!

  游览小贴士:

  1.附近打卡点:粤海第一关纪念馆、黄埔村牌坊、黄埔古港遗址、黄埔古村人文历史展览馆、黄埔直街、“祠堂”街、名人故居等

  2.附近美食:艇仔粥、姜撞奶等

  附近地铁站点:地铁4号、8号线万胜围站

  附近公交车站点:

  1. 黄埔村公交站,途径线路有:137路、262路、762路等;

  2.琶洲石基村总站(黄埔古港)公交站,途径线路有:229路、旅游公交3线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